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精品备课:诗四首
        ★★★★
【字体:
精品备课:诗四首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学习导引】

本课所选四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中去吧。学习时,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的优美意境,领悟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做到准确背诵和默写。

 

【学习目标】

1.领悟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资料

1.陶渊明(365~372),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词赋,事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优秀的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3.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由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突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其实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来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4.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游山西村》是一首山村记游诗,以简朴的笔墨勾勒出深山野谷中的山村风光。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1)《归园田居》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看来,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他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怎样的景象?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写法精讲

《游山西村》中,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中间两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3.难点精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问题全解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只要意思对即可,不必绝对一致。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诗歌重要的是诵读,在粗知大意的情况下,把握诗的思想感情,领略诗的意境。对诗歌意境的欣赏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观,通过阅读诗歌,读者可以初步理解诗歌字面的意义。②品,在上述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③悟,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可以直接把握住诗歌的主旨。使感情瞬时得到升华,从而可以完全突破诗歌语言形式的束缚,达到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

 

【拓展训练】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乌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门音,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