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精品备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
【字体:
精品备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学习导引】

古代文人常常以“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刘禹锡和周敦颐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在追求高尚的情操方面,却有着相同的志趣。一个借陋室言志,一个托莲寄托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短文两篇》将引领同学们走进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感受古代名士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学习时要注意反复吟咏,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背诵这两篇短文。

2.学习《陋室铭》运用类比手法和《爱莲说》运用映衬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陋室铭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忌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享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往来。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他对那些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行文结构特点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简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为三层:开头利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题。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室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之人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无丝竹”二句,直抒作者摆脱尘嚣的愉悦之情,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2.写法精讲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文章多用对偶、排比,潇洒有致,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见出高尚的情趣。

3.难点精讲——《陋室铭》中的托物言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如溪流直下,十分自然地引出正题:颂扬陋室。这样写有虚有实,明丽天然。陋室生辉的光点不是别的,而是“惟吾德馨”,因其德行美好,虽陋室而不陋。再加以绿苔、青草、素琴、金经这些富于色彩美的点染,真是光照人眼,别有洞天。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待到篇末,以诸葛、扬雄自况,这又是一个有力的陪笔,把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表达得淋漓尽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难道这样的陋室还不该铭文以志之吗?以陪笔开头,又以陪笔收尾,前者为了引入,后者为了点睛,寥寥81字浑然一体,把大千世界凝聚在一颗晶莹的水滴里,不是“鸿儒”,绝难办到。《唐音癸签》赞誉刘禹锡的仿乐府小章里“开朗流畅,含思宛转”,他的散文也同样当之而无愧。

问题全解

关于《陋室铭》中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分析

《陋室铭》首先用诗的比、兴的方法,通过“山”“水”“仙”“龙”(其实作者是很喜欢名山胜水、神仙故事的)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惟有仙,才为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倍觉形象生动了。

再看铭文起首四句,一般以为是虚写山水,以作为陋室的陪衬,刘禹锡咏写它们,并把它们高度概括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来作为铭文描写的主体——陋室的陪衬,这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从而使这篇短文显得珠圆玉润,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拓展训练】

1.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我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年)到宝历二年(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人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得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碑亦无存。子才弟来宰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爰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由于文革中此碑遭破坏,现已断裂残损。然除个别字之外,文句犹清晰可读。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以为,清人起室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

2.补充注释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文注释是:“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品德。”几十年来无人提出过异议(译文也是以此为依据)。但仔细品味起来,上下两句文不相属,跟上文也接不上。按:“斯”释为“这”。在文言文中有时用作定语,如“斯人出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有时用作宾语,如“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而不能用作主语;在这句话中,“斯”有连接上文的作用,用法与“则相同,犹言山、水既如此,则室变当如此。“惟”,这里当介词用,与“以”相同。“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据此,这句话合上文言之,其意当是: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变当吾德而芳名远播。这样,第一层的整体意思就豁然而明了。

2)“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此系杨伯峻的译文)

爱莲说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元公集》。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莲”,本义是莲子、莲蓬;后来多半与荷混用。这里是指莲花,即荷花,同时也包括它的根与茎。“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是属于后一种。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莲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写法精讲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而每运用一次衬托,主题就更加深一步。

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目中。

3.难点精讲——关于衬托的写法

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

问题全解

1.关于“说”文体

“说”是一种文体,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将古文分为13类,第一类为论辩类,“说”属此类,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说”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关于体裁的不同意见

1)说明文

标题就其内容和形式看,好像重在描述,但细看,它却没有一句不在说明。就拿人们作为描述主要根据的一句话来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是地地道道的说明句,其中描写莲之形象和品格的成分是动词“爱”的宾语。这句话正好说明了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写本文的意图。它以花喻人,说明了当时社会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世俗之盛,从而表白了作者不与污浊的世俗同流而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因此,《爱莲说》的文体是“说”。

2)议论文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这篇文章是“借花喻人”。《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3)小品文

有人以为“爱莲说”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又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它往往通过一景、一物、一事,或者某一问题的描述,抒发作者的情怀,发表作者的见解。小品文在叙述中有描写、有抒情,或者夹入议论,表达方法灵活多变。《爱莲说》就是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刚直、纯真、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借莲、菊、牡丹花的不同姿色,以及人们不同的态度,表露了对当时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绪。因此,《爱莲说》以归属于小品文一类为妥。

 

【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学习讲求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求读得清楚。所谓清楚,一是指句读分明,二是指节奏合理。学生读文言文,或句读不明,或节奏偏快,应注意纠正。其次要求读得流畅。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本文有不少对偶句和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背诵,切忌“硬背”,应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拓展训练】

1.《宋史》有关周敦颐的记载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掾南安时,程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2.《夏日话荷》

荷花,又名莲花,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明代李时珍对荷与莲作了这样的解释:“陆机以荷为茎石,按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义,谓之荷也。”“莲者连也,荷实相连也。”

荷花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推尊。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语至今尚脍炙人口。人们把莲花看作是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道德规范的化身。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闽赣一带还有“莲花葬红军”的故事。

莲花的盛花佳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俗传农历6月24日为荷花生日,亦称“观莲节”。每逢此日,江南水乡的人们纷纷邀约亲友,乘箫鼓画船,酒食弹唱,游赏于荷花荡中,为荷花祝寿。清邵长衡《冶游》诗:“六月荷花荡,轻挠泛兰塘。花娇映红雨,语笑熏风香。”写的就是这种盛况。

莲花也是印度、斯里兰卡的国花。上古印度人十分崇拜莲花,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降生时,宫廷里出现八种祥瑞,池沼内突然开出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佛陀布道的座位叫“莲花座”,其坐态称“莲花坐势”。在我国的寺庙里,也随处可见莲花的踪迹:三世佛及菩萨足踏莲花座,有的菩萨还手持莲花,安徽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还头戴莲冠。

3.“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可参读白居易的《买花》,全诗如下: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