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余华新作正面强攻“文革”与“现实”
        ★★★★
【字体:
余华新作正面强攻“文革”与“现实”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对于8月6日开幕的

上海书展来说,台风的威胁丝毫没有减弱读者的热情。这在余华看来,似乎又像是一场高涨的群众运动,只不过这次的目标,更大程度上锁定的是他蛰伏十年而写的长篇小说《兄弟》

  展程过半,《兄弟》已然高居销售排行第一,余华被一再应邀与数以千计等待着他的读者们见面交流。

  目睹此情此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阚宁辉感叹:“这是一部纯文学小说啊,在今天有这样的反响,太令人吃惊了!”

  正面直逼文革时代

  翻开《兄弟》,“屁股”几乎是一个随处能看见的词语,还有粪坑、屎尿、搞、屌、阳痿等等,余华似乎用尽了通常被认为是“肮脏”的事物来充盈他的小说,但即使小说中的生活现实被描写得如此“肮脏”,却似乎怎么也掩饰不了另一种“肮脏”。

  事实上,从一举成名的《活着》开始,余华始终关注的就是这种怎么也掩饰不住地充满一种“肮脏”的现实世界。他是一个相当残酷的叙述者,就像他自己评说《活着》那样“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兄弟》也不例外,虽然余华说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作品,因为他试图突破与创新,但实际上,余华来自先天的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察从来没有改变过,或者说,他固执地坚持着这个并不讨好的立场。

  对此,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价道:“90年代以后的余华有一种‘非形式化’的倾向,不绕弯,不说废话,一刀见血,直奔主题,直指人心。从他的心灵直接走到读者的心灵,最大幅度地和读者交流。这是余华独有的能力,这种能力很了不起。”

  《兄弟》的题材是当代中国最具特征的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故事,分上下两部。两个本无血缘关系的男孩因为各自父母的丧偶再婚而成为兄弟,成为幸福的一家人。文革的到来不仅彻底毁灭了这种幸福,也使得几乎所有人变得疯狂变得失去人性。

  余华叙述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刻着中国人特有的烙印,那种感觉让人无比熟悉,同时也无比悲伤。不少读者表示,自己之所以对小说感兴趣,是因为余华描写的那个时代——他们或者经历过,或对之充满好奇与疑惑。

  现实,就是一层一层地写下去

  下半部则是“现在的故事”,目前虽然尚未出版,余华表示已完成初稿,将在明年年初面市。而“现在”,是个被余华称为“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的年代,兄弟俩的命运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如今每个人正在体验和见证,并为之喜悦和叹息的那样。

  余华在后记中这样写到:“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这是今天的中国人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现实,却没有一部公认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去描写它。”一位读者向《瞭望东方周刊》表达了他的遗憾心情。

  《兄弟》共40多万字,是余华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小说。余华毫不掩饰自己的满意,反复强调“正面强攻”一词:“我第一次正面地去写两个时代,而且是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时代。叙述的内容和强度也增加了,提供的信息也更多了。”对此,该书责任编辑刘祎呐补充道:“有些作家写到关键的地方就会绕,而余华是正面对待它,一层一层地写下去。”

  所以,在严锋看来,余华和《兄弟》绝不仅仅对文学界有意义。他认为其作品超越了我们通常所谓的文学性。比如对于文革历史的叙述,余华写的不是个

人体验,也不是政治化的文革,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人类的苦难来写,更有力量,更有深度。

  “其实文革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我们要是参不透它,中国文化的重新起步就会举步维艰。而这,同样适用于如今的时代”,严锋评论道。(实习记者周喆、记者孙轶玮)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