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精品备课:台阶
        ★★★★
【字体:
精品备课:台阶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学习导引】

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在家庭中,父亲往往承担着重任,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过程中亲身感受着父亲的伟大。学过《台阶》一文,相信你会对这一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记住,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父亲,我们要学习我们的父亲,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确立新的追求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字词,把握文章的主旨。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能分析出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主人公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探究父亲形象。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父亲是怎样的形象呢?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还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2.写法精讲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叙述了台阶的变迁过程,反映了父亲一生的执著追求。为了建成九级台阶的新房,父亲操劳了一辈子。文章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如嵌满泥沙、洗不干净的大脚、塞满角票的瓦罐,及停留在人家高高的台阶上的父亲专注的目光等等。朴实的语言及行动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引发读者深刻的思念和长久的回味。

文章明明是写父亲,却以“台阶”做题目。整体感知全文,理清台阶变迁的脉络,可知文章以“台阶”为题目,是因为父亲一生的追求、一生的辛勤劳动与“台阶”有关。本文平实的语言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应抓住细节反复品读。这些细节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品格?刻画人物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本文以台阶为媒介,便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3.难点精讲

了解需要层次论,把握文章的意蕴。

①用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两年可能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他的心头充满喜悦。

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问题全解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3.文章如何处理详略?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学习方法指导】

用“一句”、“三问”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表现?

 

【拓展训练】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他曾经先后两次提出需要层次的理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七个层次,按低级排到高级,呈一个金字塔的阶梯:(1)生理需要——对食物、饮料、氧气、睡眠和性的需要。(2)安全需要——对安全感、稳定性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归属感、爱情、友谊和摆脱孤独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认识需要是基本的。(6)审美需要——对真、善、美追求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力、理想和信念的需要。马斯洛把前四种归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产生的需要),把后三种归为“发展需要”(存在的价值或后需要)。上述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开始,先得到满足后,才会进入第二级需要,一级一级的满足才会往上再发展。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他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宁死也不放弃他们。缺乏性动机——是补足机体内某种欠缺的动机,是计划中获得某些东西,是要减少这种缺乏所引起的紧张,前四种需要就是这种缺乏性需要而引起动机。超越性动机——它不是力求弥补欠缺,而是要发展潜能和认识世界,不是要减少紧张,而是要通过新的生活挑战性活动增加紧张。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亦即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内部生活的丰富感。需要的层次越高,其社会价值就越大,越少自私,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天赋、能力、潜力的充分开拓和利用,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自身的内在价值更充分的把握和认可,是朝着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协同的一种不间断的倾向,旨在使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人格臻于完美,最后达到自我实现。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