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时文杂文 >> 阅读正文
[图文]“择校”:一场无人喝彩、无人取胜的博弈
          ★★★
【字体:
“择校”:一场无人喝彩、无人取胜的博弈
作者:未知    阅读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8

    “这是一段艰难旅程。”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刚刚升入朝阳区外国语学校,提到刚刚过去的“小升初”,她感叹道:“你如果问100个家长,会有90个‘过来人’表示,这其中‘一言难尽’。”

    多方打探目标学校招生信息,精心准备简历,赶场参加一次次面试……几个月后,终于接到了目标学校的电话通知。这时,她和孩子竟都瘦了一圈。

    像王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事实上,择校问题由来已久。1986年,“就近入学”被明确列入我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但是,一批重点学校在国家的长期投入和大力扶持下,在教学条件和水平上已经与其他学校有了较大差异。在电脑派位之外,这些学校均有一定量的提前招生名额。而家长和孩子们苦苦相争的,便是好学校这些为数不多的名额。

    择校违反现行就近入学政策,并常常表现为以分数择校、以权力择校、以金钱择校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受到各方诟病。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部此前提出,要下定决心解决择校问题,将重拳出击,采取多方措施啃掉这块“硬骨头”。

    “择校”背后有一条斩不断的利益链

    “划片招生好啊。可是好学校升学率高,校风好,老师水平高,将来考上好大学的机会也大。家门口的学校,对比之下差距很大。为了孩子以后能走得顺点,现在只能辛苦一点了。”家长刘女士对个中苦甜有着自己的认识。

    为了择校,许多孩子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了备战征程:学特长,上奥数班,准备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80%的小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数班、兴趣班和考级班,并多数在两个以上。

    今年六七月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监控与评价工作组在对北京市18个区县和燕山地区实验班做了相关调查,共涉及4300多名小学生及1000多名初中学生。调查显示,6成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标准,近四成中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

    孩子累,家长也同样叫苦连天。可是,择校行为却屡禁不止。这是因为,在择校背后,有一条强大的利益链。

    “2005年我校升学率87%,全市排名第二;其中,考入清华大学18人,北京大学12人……”一直以来,升学率和重点率,都是学校招生简章中的关键词。而每年高考之后,各中学门口高挂横幅,上书升学率、上线率和重点率,已经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在家长们中间广为流传的全国中学排名中,位于湖北省的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以升学率100%名列榜首。

    事实上,无论是哪所重点中学,都无法承受由升学率牵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升学率降低,招生将直接受到影响,生源质量下跌,进而教学成果不再突出,优质教师开始外流,各种奖励和荣誉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如期而至……新一轮升学率仍然下降,学校将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压力下,各地各校的姿态惊人的一致: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升学不放松。

    升学率,也是校方向家长伸出的妩媚“橄榄枝”。正如刘女士,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考入为数不多的重点大学。而好的小学、中学,是进入好大学的必要条件。

    “学校的目标正是招收尖子生,考出高分,保证或者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要求和学校的目标一拍即合,所以,择校成功的家长往往是欢欢喜喜去交择校费、赞助费。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完全值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檀传宝教授说。

    在北京市,各校提前招生的名额被区教委严格限定。但是开办分校的举措为招收更多优秀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某附中等一批优质学校纷纷改设民办公助的初中分校。按照规定,分校应实行独立的法人,独立的财务核算、人事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当然,招生和收费也不再遵守公立学校的标准。

    事实上,一大批分校只是在招生和收费方面实现了独立。在某附中分校的招生宣传中,家长们看到这样的字样:分校将聘请一部分附中的骨干教师到分校兼任新初一、新高一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附中的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原主管教学工作)、物理特级教师担任分校法人和校长。副书记、语文高级教师任执行校长。分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与附中是完全一致的,是附中优质教育的延伸。

    如此,学校以升学率为筹码,从家长手中换取赞助费和优质生源;家长以金钱为代价,预支孩子未来可能的高分。这是一条难以斩断的利益链。

    “择校”利益链后的连锁反应

    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守住对家长的“承诺”,校方选择“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好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其无可抗拒的强大吸力不断将优质资源吸纳其中。

    “某中学初一招收了10个班。其中,一、二、三班是实验班,四、五班是重点班,其余为普通班。实验班是按数学成绩选拔的前100名学生,相比而言理科成绩比别的班都好,平均成绩比重点班大概高3~5分左右。而重点班是按总分选拔的两个班,文科成绩较好。总体来说实验班比其他班都好,而且实验班的各种机会都会多一些。实验班和重点班的考试卷子基本是一样的,有时也不一样。和普通班相比平均分每科都多十几分到二十几分左右。”知情人告诉我们。

    为了进入实验班、重点班,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用来重复练习。被选拔出来的一部分人成为应试教育的精英;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则长期在考试的失败和受挫中生活。

    以升学率为根本驱动力的教育模式,直接打击了素质教育。在部分地区,教师的业绩评估与升学率直接挂钩,学生的考分成为衡量教师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教师不再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为目标,相反,成为打造高分机器的工匠。

    应试教育产生不了教育家。时代需要有思想,有创新的教育家。然而,在当前以抓升学率为指向的博弈中,真正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家无从施展;相反,考试专家却成为走红江湖的“游医”,备受各类考生青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不仅动摇了教育公平的根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择校,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孩子们家庭背景的较量。

    择校,已经成为一场无人取胜的博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