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时文杂文 >> 阅读正文
破解个性教师的成长密码
        ★★★
【字体:
破解个性教师的成长密码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7
  “我可懒”——郑州市黄河路第三小学的语文教师丁保先时常这样评价自己,可是,在熟悉丁保先的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眼里,她的“懒”却是一种教育智慧或教学风格。
  丁保先在郑州市的教育界,尤其是小学圈里小有名气,这是因为她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语文教学改革,而且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教学成绩。
  一、“懒教师”带出神奇学生
  与很多教师相比,丁保先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她不批改学生作业,也不写教案,但是,每个新学期她都要认真反思上学期的教学,再根据新课标制定新学期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计划。课堂上,丁保先很少板书,也很少讲解,而让学生自己一遍一遍地读课文,然后,她才提出一些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在她的引导点拨下,学生渐渐学会了阅读、思考和表达。
  别的教师要用一个学期教完的课文,她一个月的时间就领着学生学完了,剩下的时间就“搞自己的东西”——她托熟人买来上海版的教材让学生学习,但是,薄薄的教科书还是架不住她与学生的“划拉”,于是她开始领着学生学习整本的古诗文,《三字经》《千字文》《古诗三百首》《论语》《老子》等,很多学生都会背诵。
  丁保先还把一些精选的书籍搬进了课堂。《草房子》《青铜葵花》《感悟母爱》《爱的教育》《鸟奴》《细米》《射雕英雄传》等,丁保先领着学生“边读,边批注”,一一学习完了。
  丁保先带过的学生都有着令人吃惊的阅读量,一般的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阅读量有500万到600万字,更好一些的学生有700万到800万字的阅读量。学生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新课标规定的145万字的要求。有了这么大的阅读量为基础,学生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人。丁保先目前所带的六(5)班去年就做过了初中三年级的一些阅读理解题,很多学生轻松地称这些阅读题为“小菜”。
  “我这个人不喜欢循规蹈矩,做什么事情我总是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丁保先说。正是在这种“偷懒”思想的指导下,丁保先得到了解脱,学生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自发的“感性”改革
  刚踏上教学岗位的那些年丁保先也是在应试的泥潭里挣扎。为了让学生能考个好成绩,课堂上,每篇课文她都要“拆开了”“揉碎了”,生怕学生掌握不了,学生作文常常批改得密密麻麻,文章从布局、立意到段落、词语甚至都要帮助学生改一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她自己感到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也十分不理想。“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写老师指导过的作文,换一种类型、一个题目就又不会写了。一写作文就是生编乱造,文章条理不清、语言干瘪。”丁保先说。
  丁保先渐渐意识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抛开急功近利的应试思想,从语言运用的根本“读”和“写”抓起,让学生大量地读、大量地写,锻炼语言的领悟和运用能力。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丁保先便开始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阅读,她发动学生家长一起来督促学生。
  最初开始要求学生读书时,丁保先也不知道该让学生读什么书,根据直觉她就推荐名著,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兴趣爱好不同,他们读书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丁保先想,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必须选择适合学生、能吸引学生的书籍。为了给学生推荐图书,丁保先便利用节假日时间逛书店和图书批发市场。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以前不曾了解的世界,一本本轻松、活泼、健康、有趣的当代少年儿童读物打动了她,也抓住了学生的心,在一本本图书的“引诱”下,她和学生都养成了读书、淘书的习惯,阅读的视野也渐渐宽广了起来。丁保先还要求学生每周撰写3篇随笔,以锻炼他们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学生一个学期的练笔量不能少于两万字。
  从接手三年级的那一天开始,丁保先就要求学生抛弃原来的学习方式,开始按照她的方式来有步骤地训练听、说、读、写的习惯和能力。“我的很多做法其实是‘感性’的,就是头脑中有了一个想法觉得不错,就赶快去试一试,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完全是自己在摸索,对现实的不满足感让我一直探索下去。”丁保先说。
  三、“我要感谢几个人”
  “我要感谢几个人,我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指点和支持。”丁保先说。丁保先首先要感谢的是郑州市金水区原教科室潘英主任,“潘主任在指导我写教科研论文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可以说是潘主任教会了我反思和总结教学,使我能从一定的高度来把握教学。”
  丁保先在指导学生阅读、写作以及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案例和经验,也写下了许多心得体会,但是她的这些经验和摸索很多是零碎的感性认识。在潘英的指导下,丁保先对自己的多年来的探索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反思,这使她对语文教学和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的、全新的认识,许多经验得到了理论升华和科学完善。
  “郑州市金水区教研室主任周玉谦向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非常感谢他,是他引导我开始阅读教育理论著作,这使我提升了理论素养,开阔了学术视野,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丁保先说。
  丁保先告诉记者,她最感谢的还是学校的几任校长,如果没有这几任校长的理解与支持,她或许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学,“老老实实”做个‘教书匠’。
  在丁保先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时,首先就遇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一些学生家长认为“那些课外书又不考试,让学生读纯粹是浪费时间,丁保先不务正业”。在与丁保先“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一些家长就给校长写信告丁保先的状。但是,丁保先的一番‘真诚告白’还是打动了校长,校长顶住压力支持丁保先的改革。随后的几任校长对于丁保先的教学方式都是“非常尊重”,学校的许多教学制度都对丁保先“网开一面”。
  四、不读书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新课改以来,随着教研活动的增多,丁保先有机会听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课。丁保先发现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虽然气氛很活跃、环节设计也很完美,教学效果却不大理想,学生没有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中获得思维的启发,求知欲也没有得到激发。“我看这是因为语文教师的‘内存’太小了,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读书太少了。”丁保先说。
  谈到语文教学,丁保先说,现在不少教师还是以“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为教学目标,其实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怎么把这一主题思想阐述出来的。
  丁保先说,语文课还承载着教学生做人的责任,这就是指其人文性,但是,不少教师把“人文性”“工具性”割裂开了,或者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想象得非常简单,即凭借一些课堂活动就“完成”了;实际上,人文熏陶更在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榜样和学生的领悟。丁保先曾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感悟母爱》中的《疯娘》一篇,读着读着不由得泪流满面、声音哽咽,再也读不下去了。这节课上,丁保先什么也没有讲,学生们却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都在随笔中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就这样慢慢渗透进去的。”丁保先说,“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都是学生自己领悟和练习出来的。”
  谈到教师专业发展,丁保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决定着教师的“教学高度”,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有三种自觉的意识最为重要:自觉的文学意识,自觉的理论意识和自觉的实践意识。
  “不读书的语文教师不合格。”丁保先说,“儿童文学作品和有一定教育理论著作能够涤荡教师的心灵,使教师的精神和思想变得充盈起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