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新课程与“活教育”
        ★★★
【字体:
新课程与“活教育”
作者:南通市紫琅中学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4

新课程与“活教育”

 

关键词:陈鹤琴 活教育 新课程

主要内容:探讨新课程与“活教育”思想体系的联系。

注: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活教育”的三大纲领是针对旧中国旧教育传统的弊病提出的。他认为旧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空谈理论,教学脱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高,是前七次改革无法比拟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历史性转变。我们之所以在课程前冠以“新”字,的的确确因为它在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给了我们看问题的全新的视角。但仔细研究新课程,我认为它又不怎么“新”。我们已经从新课程的有关论述中看到了古代教育家的理论的影子。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新课程的思想体系与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如出一辙。

 

一、新课程:教材是活的

长期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概念:课程就是教科书,学习就是读书,对学生来说,上学就是读教科书。读书成了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即所谓的“书本中心”。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其实不仅语文是这样,其他的课程也这样。 生活有多宽广,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学的资源就有多丰富。而这种观点陈鹤琴早就提出来了。他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课的教,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大自然十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是死的书,间接的书。活的书比死的书要好,直接的书比间接的书要好。间接的书本知识只能当作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它们只能作为"活的书"的一种补充。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 ‘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 ‘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 “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二、新课程:课堂是活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采用反复操练的办法,以期达到知识的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封闭、单一、沉闷,压抑学生的个性,钝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后现代教育反对用统一的理念和规范塑造每一个人,主张从个体差异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塑造具有丰富个性特点的“受教育人”,使个体从与现代理性主义相联系的社会禁锢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真正成为自主的教育,成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个性自由发展的解放过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活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为积极探究、自我建构。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即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如下四个特点:(1)学习者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安排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4)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需要组员的密切配合,需要组员有高度的责任感,需要组员能建立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和谐关系,并能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评估,并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也叫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以上的观点与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儿童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中小学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新课程:学生是活的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你学,你就得学;想让你怎样学,你就得怎样学;没兴趣,也得学;学得不好,还得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惩罚。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支配和控制之下,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则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的。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可以随教师随意捏塑。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知识也不能强加给他们。强加,不仅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这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明白任何道理、掌握任何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主地读书、感知,自主地观察、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学生是责任主体。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看,学生享有特定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教师只有引导他们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而不能随意伤害和剥夺学生的权利。正因为这样,教师应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做主。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设计者,在指导学生设计目标时,要兼顾“既定”和“生成”,“普遍”和“个性”的关系;发展必须归于学生本位之上;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陈鹤琴早注意到这一点。“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综上所述,新课程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老师,尤其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常常慨叹新课程的实施有多么的困难。其实,究其本质,它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也能从古代一些大教育家的理论中也能窥见它的影子。当我们掀开新课程脸上的神秘面纱时,我们发现,原来它离我们竟然这样近!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在新课改的路上走远走好。

参考资料:

《新课程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主编 李洪生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