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激情作用
        ★★★
【字体: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激情作用
作者:段红珊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9
 摘要:课堂教学需要有激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只有营造了这样的“激情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由“知之”到“好知”再到“乐知”。
       关键词:教师激情、课堂教学、学生情感、兴趣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巴班斯基也提出:“特别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激情的紧张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最好的紧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最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因此,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使学生这一片干枯的、急需迸发求知热情的草原,逞一派燎原之势。
         那么,如何营造“激情课堂”的氛围,使之成为教师尽显真爱的舞台,我有以下体会:

        一 、“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来源于教师的激情。

        人们常说,困倦的情绪要传染人,而高昂的情绪则能感染人。教师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直接影响着教室的气氛,并为此节课确定了情感基调。因此,教师自始至终保持饱满情绪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激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真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职业,这无需多讲。一个语文教师,要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要认识到我们汉语是世界最优秀的语言,一个语文教师要为自己能当语文教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以这自豪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热爱学生,全身心地爱他们。只有这种无私的真诚的爱,才能使我们产生教学的激情。许建国老师说:“学生是我永恒的情思,我离不开学生,也忘不了学生。我青春和生命中坚韧不拔的成份是用学生的情感铸成的。”(《语文教学通讯》97.7--8)有了真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容纳学生的种种过失;有了真诚的爱,能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诚的爱,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爱”是语文教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二)教师激情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并恰当地将之表达出来。

        它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感情抑扬起伏,或奔腾似江水,或舒缓如清流,举手投足,总情发于衷,恰到好处。这种理解和把握也能使教师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力量和将这种力量与智慧传递给学生而产生的无限自豪,从而体验到师生共同畅游知识海洋的愉悦。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情动而辞发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披文以人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所以我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我特意做了这样的介绍:“一提起周总理,你们的父辈会终生难忘,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人民爱戴他、思念他。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群山肃穆,万水哽咽,亿万人民忍着万分悲痛,冒着严寒久久地伫立在长安街,等待着总理的灵车。车队像一条河缓缓流在寒风中,多少人喊着‘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扑向灵车。诗人正是在理解了人们的这种情感的基础上写下了这首诗。”这番饱醮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形成了庄严悲痛的氛围。为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地体验、把握文中表现感情的情境、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

        2、设计方法,巧妙激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韶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而根据文章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巧妙朗读。不少文学性课文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若是把这么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割裂开来进行讲析,往往教师越讲越有劲,而学生越听越无味。教师重在范读,以读带讲,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问读水平。如讲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时,我用庄严、明朗的语调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诗,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汇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诗人在黑夜中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的情感海洋中,这样,就收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读”首先应融之以情,而后才能读出感情,只有教师“读”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很快统一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还要指出的是:“读”,不应限于教师一人读,而应立足于学生在教师“读”的感染下自己读,可采用对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总之,读法很多,各有巧妙不同,有时几种读法并施,情感自会谈然而生。
     
     (2)、语言点化。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做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中还他个委婉。”比如,在讲授《长江三峡》时我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旧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虽当‘夏至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和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地流下。”这段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感受了教师对三峡风光和船工的感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
     
      (3)、合理想像。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教师能根据文章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像,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我在讲《巷》这一课时,让学生抓住描写巷的特点的语句,加之本文非常典雅的用词,伴着《寒鸦戏水》的悠扬音乐,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用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的江南的巷的轮廓,学生的回答相当踊跃。我乘胜追击让学生伴着有草原画面的《蓝色故乡》的音乐,模仿《巷》的语言来描写我们的家乡满洲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写出了精彩的片段,不但语言优美,而且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从激情的角度运用想像,特别讲究把想像的着力放在课文的动情点上,情感自会油然而生。

      (三)教师激情还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个没有上进心、消沉、颓废的教师不会有教学的激情,一个不真、不善、心灵丑恶的教师,很难被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打动而感情激荡。初一时所教的《秋魂》这一课,在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文的主旨后,我为学生读了一篇名为《秋天的童话》的文章,其内容是表现母子情深,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后来在一次题目为“我最喜欢的一节语文课”的作文竞赛中,一个学生便写的此课,在孩子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老师让我们体会到的人间的真情与美好!”

       二、“激情课堂”中,教师不但要自己有激情,还要善于“激”情,即善于调动学生情感、兴趣。

        在“激情课堂”上,没有学生丰富的激情作内应,无论教师多么有激情,课堂都将是一潭死水。事实上,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课堂特别不需要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和无动于衷的听众。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激”情艺术。

      (一)教学内容的新颖生动

       学语文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小到是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到我们的生活内容。而我们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枯燥乏味之感,学生不喜欢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知道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学语文其实是有滋有味。所以,第一堂课里,我就举了许多例子。从小故事入手,我讲了周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回答,让学生一下于有了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个老师不象其他的老师,滔滔不绝讲语文的重要。而是换一种轻松的上法。随后我又请学生猜字谜,譬如“竹苞”即是“个个草包”“且界亭”即是“租界”。然后,又请学生自己谈谈以前学语文的体会。有了故事和字谜的领路后,学生在第一堂课中就有了对语文的好感,我呢,又趁热打铁的加进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学生的气氛已经很高涨了,临近下课时,我说了孔夫子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此时学生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已经心知肚明了,虽然有没有兴趣,还需教师努力,但毕竟良好的开端已经为成功打下了基础。除了第一堂课吸引入外还需以后的每堂课都适当的因文而异的加一些新鲜的内容。譬如讲到古文中的“君子曰”这种写法是属于虚拟写法时,就给学生讲因特网上的虚拟社区,学生一下于就掌握了,也很有兴趣来听听语文课。譬如讲到“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这种古人说过的话,联系到今天的网络系统,在家中上班的现象,既说明问题,也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有了兴趣。
        但是,光是内容的新,是没用的。还需要教学语言的丰富。语文学习中教师不断的改变语言,词汇丰富,琅琅上口,能够出口成章,那么学生在羡慕的同时,也就有兴趣去学好语文了。如:在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时,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激励学生。说到诗词能够即兴背一首《浣溪沙》或《赤壁怀古》等古诗文。总的一句,教师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含金量,这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这些,还需在教法上下工夫。
    
     (二)教法上的创新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常规上法的语文课并不感兴趣。面对这问题,教师得在教法上下苦工夫了。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看的懂,但是不想老师一味的讲。这种时候,需要老师用一种创新能力,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角度来钻研教材。从而使所上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譬如: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正方:逆境出人才;反方:顺境出人才。学生辩得相当激烈,面红耳赤,此时老师只要做个“好事佬”就行了。在这样的教法下,学生对语文课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对语文课的内容也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不动脑筋的全盘接受。再比如,上枯燥的说明文单元时,文字本身学生读得懂,关键是如何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但如果单调的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肯定听得昏昏欲睡,那怎么办呢?这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改变教法。如讲《荔枝图序》一文时,这种南方水果,虽然市面上也有出售,但远不是新鲜的了,所以我结合课文内容,并到网上搜集大量荔枝图片,从大片的荔枝林,到果、叶、核、肉,并加之学生对荔枝味道的回忆,荔枝的特点一目了然。这篇古文在图文结合的教学中,轻松解决,并结合文章内容,学生还背下了这篇文章。教法一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不想看的说明文此刻很有兴趣了,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和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关系。而教师用创新能力去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自然使学生对语文课有一种期待心理。当然光是教师一方的努力还是不行的,需要展开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拥有了兴趣这把金钥匙,那么开启语文的大门就指日可待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演绎”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