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作文阶段性教学探讨
        ★★★
【字体:
作文阶段性教学探讨
作者:周铮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2

作文阶段性教学探讨

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中学   周愿和 

 

作文,作为一个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语文活动中举足轻重。而作文教学,由于它的系统性、长期性、被动性,也成为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如何主动地具体操作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来看,关键还是要还学生学习主体的身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他们的作文富有“立体感

作文构成要件有三:语言、内容、思想。而这三件必须分阶段有次序地实施,各阶段突出一个重点,不能多管齐下,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在写作中创新语言

写作不是一个孤立的书写过程,而是一个观察认识生活并将

其所获用语言表述下来的综合行为。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一个孩子最先是从模仿开始,是在运用已有的词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成长的。因此,阅读大量的书籍,从其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就成为写作首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句每年阅读两三部。读多了语感就强了,运用语言才能得心应手,作文才不会写出“外行话”,不会重复使用词句。

不管哪种水平的学生,先从引导“读入手。阅读范围可充分放开,天文地理、科学艺术等等,全凭学生兴趣。对于那些对语文“恨之入骨的学生,就连《故事会》也可让其阅读。但同时要防止不健康书籍的流入,对学生造成侵蚀。最好是利用学校图书室和学生捐献的图书,集中管理,交换阅读。阅读方法上应坚持“不求甚解,不必要强迫学生作分析、语文笔记,以免冲淡学生兴趣。为了落实这一环节,要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进行。

有了读如果没有写的实践,那么在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由于长时间不用,会导致语言的荒芜,更达不到语言创新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解说”指出,对课内作文要达到每学年不少于14次,课外作文(或练笔)一年不少于10000字。从实践来看,每周最好有两篇课外练笔,体裁、内容、篇幅都不限,以写自己的心里话、大实话为准。不知不觉,平时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语言,就会流于笔端,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好句子。最终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内容上求真创新

现在流行一种看法,认为作文要有创新思维,要有想象力,要有个性化,认为写得越新奇另类越空虚漂渺,就越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于是教学中自然地排斥写实文章,或忽略写实文章。其实,这存在一种误解。初中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写作,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生活,创新思维就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生活,想象力就会折断翅膀,个性化也会变成畸形。

从身边的人、物、事开始关注,是作文的第一步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细事、具体事。小到吃饭睡觉购物,小到石头花草天气。什么都可以写。只要真实、新颖、生动、逼真,都可以称为美文。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关键是把握好评价标准。标准不能成人化,不能限定过多的条条框框,以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什么中心不明确、思想不积极、立意不深刻,统统忽略不计。在评讲中在大胆鼓励学生写出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一个叫李响林的学生,写了一篇摸奖的文章。内容是他在学校小卖部买泡泡糖摸奖而屡屡不中的经历。廖廖200余字,他将学校的这股潮流,他自己的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情绪,都描述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虽然从思想上看不出他的上进,从立意上他也没有点出深刻之处,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他打上了A。这次评价,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获,激发了该学生的兴趣,帮他树立了信心,改变了以前根本不学语文和书写潦草的不良习惯,作文水平和语文成绩进而发展到名列前茅。还有一个叫黄欢的学生,写了他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不小心点燃了稻场上的草垛。他将看到的火的窜起,听到的泼水声,想到的害怕心理都逼真地表现出来。我也给他作了较高的评价,并当范文评讲。

当然,作文在内容上的具体要求还远不只真实这一点,比如细节的刻画就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这里强调的关注生活是针对当前作文的一些弊端而提出的。只要学生关注了生活,有了自己个性的观察思考,细节的刻画就会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捕捉内容的闪光点

在前面两个步骤进行了一个时段,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基础,内容百花齐放时,就要着手第三个阶段的工作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捕捉内容的闪光点。这里的“闪光点就是作文的灵魂——思想。只有朴实美丽的语言和真实新颖的内容,一个人还只拥有漂亮的面容和强壮的身体。还要完善这个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那就全靠思考去实施这一环了。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事件、人物的“闪光点,只要能给人以启示,是积极的一面就能当作主题挖掘。

一次,一个学生踢石子玩,不小心砸伤了另一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对此事视而不见,写成文章的人不多。而有三个学生抓住这个不起眼的内容作了三个方面的立意。一个学生写成记叙文,描述了很多具体细节,写了老师、同学的快速救助和慰问行动。突出了关爱帮助这个永恒的主题;一个学生写了议论文,从这个小事写起,谈到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并推广到交通、人身财产等诸多方面,立意得到了升华。而另一个学生对这个肇事者口诛笔伐,指责其不应踢石子玩。针对这三个立意,我就指出,此事是个偶发事故,当事人是过失错误,不宜过分责怪。而前面两个学生就从这个事故中发现了闪光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了较为深刻的立意。我于是引导学生,一件事情的发生,通过思考,可以从中想”出很多不同的好立意。平时思考得多,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便不管什么内容也逃不过你的“慧眼”了。

还有一个例子。上面第二环节中提到的“点燃草垛”的作文,内容和语言都不错,唯一不足的是中心不明确。在评讲时,我就向全班征求升华立意的意见。结果有同学说这件事是作者惹祸而造成的,虽然当时不敢承认,可是在这里写出来,可以表现主人公的良知的觉醒。后来一次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是“一件令人      ­­的事”。黄欢同学就填上“后悔”二字,把这篇课外练笔写了上去,套用了那个同学的立意,稍作“点睛”,最后得了45分的高分。

做好了第三个阶段的引导工作,作文的“立体感”就会凸现,语言、内容、立意就能和谐统一。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读——写——想”的习惯就能逐步养成,作文就会成为学生一吐为快的渠道,而不会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整个引导过程中,有一点必须得到保证:那就是课外练笔要保持连贯性、长期性,寒暑假最好也不要停止。否则,教师的引导只能是一句空话,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只会停步不前。

 

                      者:周愿和             

                       工作单位:湖北省红安县       

                             城关镇中学

                        联系电话:139—72710382      

                  编:438400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