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
【字体: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参加“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作者:源源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8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参加“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韩军老师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的理论,特别是《新语文教学的六大理念》,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更是风靡一时。这位来自教学一线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今年319日在杭州的一堂示范课,我是带着崇拜和仰慕的心情去听,我想韩老师的写作示范课一定比他的理论、报告更精彩,可是听后总觉得不是味儿。我实在有诸多问题想与韩老师切磋,在此讲讲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拙见,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该教法的利弊得失,并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学记》中曾有一段这样文字:“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要学生“喻”必须三者的和谐统一。强调了“导”,便失之于牵,反而把学生束缚起来,牵着鼻子走;注意了强,便失之于抑,反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学习兴趣;想开发学生的智慧,却把答案过早地告诉了他们,使之思想僵化。韩老师的这堂写作课,实际上没有把握好教学的火候,过分强调了“导”、“强”、“开”,使三者没有达到“和”的境界,以致整堂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老师遏制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无兴趣快乐可言,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他的初衷。如果说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确定了第一幅图片的中心——贴子:“有一种身躯叫伟岸”,紧接着一个女生仿老师的格式拟第二幅图文的贴子“有一种感动叫父爱”,此时学生看图片、发议论、定中心、拟标题还饶有兴致,很多学生都想展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特别是那位女生,更是迸溅着智慧的火花,可凡事不过三,俗话说“好戏也没三遍好唱”,这堂课八幅图文,足足三十多分,都以同一种模式“读读、议议、拟拟”,均以同一个句式“有一种……叫(在)……”进行着,有时教师还较牵强地加以引导,完全否定学生的理解,如第五张关于民间关注爱滋病人的第一人离休医生高耀洁教授的图文,硬生生地拟定一个他以为的最佳贴子:“有一种高洁在人间”。这是一堂写作课,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锻炼学生的造句能力,还是训练学生的遣词用词水平?这或许更像一堂数学课吧,我们上初中时学三角形相似全等就这样,老师讲一条公式或定理,然后整堂课都围绕这一公式定理解题,这种数学课恐怕在今天也算不上好课吧?有一学生在看了温家宝总理于元宵节前一晚亲临矿难现场慰问遇难者家属的图文时居然说:“有一种关怀叫虚伪”,这可能不仅仅是该学生思想的偏激,理解的错误,恐怕更是学生对老师“无声”的抗议吧?多么机械的练习,多么无奈的课堂,要知道那天原本还是个春光明媚,多么快乐惬意的双休日。

       “美读吟诵”是韩老师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之一,也是他的课堂教学魅力之一。韩老师认为“无文不能读”,座位表、课程表美读吟诵权作游戏,甚至连会场提示语“保持场内环境整洁”都读得抑扬顿挫、激情澎湃(这我实在不敢苟同)。这堂写作示范课,韩老师当然不会忘记他的拿手好戏,在拟了八个贴子之后,就即兴来一番“美读吟诵”,他本以为他的美读能赢得师生们的阵阵掌声,能把该课引向高潮。可尽管韩老师把这八个贴子,八句“有一种……叫……”读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激情飞扬,可是在座的同学却是听得莫名其妙、无动于衷,或许是受学生情绪的感染,韩老师美读后面几句时显然少了几分热情。这难道是学生内心情感干涸、麻木吗?不,绝不是。我们知道,任何情感的产生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都有一个触动、酝酿、升华、迸发的过程,“水到渠成”,没有激进的水流怎能形成壮观的渠闸;“动于衷而发乎外”,没有内心的感动哪会有动人的场景;相反如果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领学生的情感之水,让学生在自发的情感之河尽情畅游,又何愁泛不起波涛狂澜,真如韩老师自己所说“诵到极致就是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情到深处,即使教师“淡然去说”,学生也会“怦然心动”、“潸然泪下”。应该说韩老师所选的很多图片很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或感人,或质朴,或高尚,或愤慨,如第二幅图文,那推着患病的孩子在集市大声招揽顾客的菜农,他的眼神、他的表情、他的姿势,是多么有震慑力的一幕,瞬时他的形象如同一尊雕像定格于我们的脑海,震憾之余,学生们内心定然有许多的触动:他们可能会深入到老农的内心,可能会关注老农那患病的孩子,也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父亲。可是经过课堂上一读、一拟、一答、一定,乍看到图片时所涌起的诸多情感就僵化成一个生硬的语句:“有一种感动叫父爱”或“有一种呼喊叫震撼”,所谓“感动”、“震憾”恐怕这种情感早就荡然无存了吧,更不必说学生在老师的牵制下机械地、呆板地拟了八个贴子之后。韩老师自己此时此刻恐怕也不可能是心潮澎湃,情不能抑吧?说句不中听的话,此时韩老师激昂动情的美读吟诵只不过是矫情的表现、高明的演出吧。这又怎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用歌曲总结全文,在歌声中落幕,是现今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常用的手段,姑且不论韩军老师所选的歌曲《中国人》是否妥当(我至少认为第三个贴子“有一种拆迁叫野蛮”、第七个贴子“有一场矿难在眼前”与《中国人》这一歌曲所表达的主旨不吻合);也不论韩老师制作课件的水平和课堂各环节自然衔接过渡,仅就韩老师于匆促下课之时再三要求学生大声跟着录音唱,高唱着《中国人》离开会场。为了营造气氛,韩老师用他不很标准的调子多次想带动学生(这种精神实在可贵),可应者寥寥,学生们歌声是稀稀落落,参差不齐,很不入耳。《中国人》是一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喜闻乐唱、耳熟能详的歌曲,它唱出了我们中国人的自强不息、豪情壮志,它饱含了炎黄子孙的爱国深情,唱这首歌时应气宇轩昂,激情豪迈;可再看这些学生,有气无力、漫不经心、完全是为了给老师面子、有一搭没一搭唱着匆匆离去,此情此景恐怕最失望的该是韩老师吧?如果这时听课者中有一位音乐家,恐怕会感到愤怒吧?因为我听到许多这样的声音“这是对《中国心》的亵渎”。试问造成此种局面的症结何在,是学生吗?当然不是,如果是,那就是学生不矫情。

       新课标要求课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会感情,思想碰撞思想,智慧激活智慧,当然教师的感情、思想、和智慧也应该自然融合到学生之中。事实上,一旦学生的情感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其精神世界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往往是教师望尘莫及的,韩老师这堂课的最大症结就是漠视了学生的情感,低估了学生的智慧,最后我由衷地呼吁一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其尽情歌舞。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