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
【字体: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作者:周国民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4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周国民

上海之行,参加校长培训历时一周时间。参观了五处中小学,听课四节,聆听了九位专家和名校长的专题报告,可谓收获甚多。广泛地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大开了眼界。现就参观学习,发表几点自己的感知与感悟,与同行共勉:

一、           课程由过去的执行课程,转向现在的开发课程

1   课程核心理念不同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都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决定的。学校一直在执行国家课程(包括用什么教科书、开设什么课程),接受着大集中、大统一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严重地脱离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年龄的实际,忽视了学生这一生命体的发展;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张扬。而新一轮的课改,是以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国民为宗旨,对课程管理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明确指出,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本校的课程。上海实行的三种课程:基础课程70%(要务实),拓展课程20%(需崇本),探究课程10%(贵求新)。

    传统课程,学校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导致了教学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过程,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被训练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质量得不到提升。现行的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它看重讲求提升儿童少年生命过程的质量。重视学的经历,形成情感互动,体现内涵要素(也就是说着重体现知识与技能培养,重在过程与方法,关键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适应力的模式上也有重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是金字塔的模式,是高精尖少数,而新的课程下的模式,培养人结合社会的需求,是“橄榄球”模式。

2        现代课程观     

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标准),每位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通过对现代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我们更应关注三个方面:学生需求什么?社会需求什么?学科发展需求什么?从本质上转变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看法,如何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上帝,家长是上帝。教育是一种事业(服务行业,为学生服务),教育是一种艺术,追求的真、善、美。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教人求真。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天我们应所反思:学生是相对教师而存在,是学习者,而我们教师也是学习者,在发展学生中,自己也需要发展。

3        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的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所改变,首先是改变了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是改变单一的个性学习的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二、        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管理教师走向发展教师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成了纯粹为考试服务的“工厂”;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有拼命教,拼命训练学生。教师作为人所必需的精神生命质量得不到保障。只是被动地管理对象,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强调的是学校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最终体现。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专业素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同时为教师展示专业水平搭建平台,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变革:

1        课堂关注和操作行为的变革

            课堂关注:由过去的关注教材——关注学生

由过去的关注知识——关注学生心智(潜能开发)

由过去的关注教导——关注学导

具体的操作行为,是教师走下讲台,蹲下身子,溶入学生,互动学习,小组合作,个别辅导,分层递进,提高频度,再深一步。课堂关注:由整体——个体 ,由课堂——到课程,由学导——到导学。

操作行为发展到,允许差异,提供机会,指导选择,导学服务,优化环境,开发课程,发展个性。

2        教学环节、策略、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环节的变革

备课侧重于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的心智潜能;

授课侧重于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个别辅导;

作业侧重于弹性作业,提供选择

辅导讲求分层辅导,分类辅导,个别辅导;

考核形式多样,有弹性。

      教学策略,形式多样化

有参与教学策略、活动、合作、互动、分层、创意、兴趣、媒体、自主等等的策略。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分组教学法、个别辅导、五官体验、游戏、尝试、鼓励、师生交融、动手操作、活用资源、探究教学法。教师不做单纯是过去的知识传授教、教材的控制者、成绩的评判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合作者。

三、           学生观的转变——从要求学生适应的教育转向适应学生的教育。

1〉   管理与课堂教学的移位。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学校教育,学生一进学校就必须循规蹈矩。为了体现学校的严格管理,都制定了许多的条条框框,一旦有学生违规,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严是爱”之类的惩罚。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改革以往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真谛要求我们是: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新课程要求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况,让学生学会参与,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其智力因素;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结合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迁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注意听、认真读、重在背、认真练,逐步过渡到主动参与、和谐互动、合作探究、真切体验。教师学会走下讲台,蹲下身子,跟学生交流、合作。

2〉        理解学生,善于沟通,学会交融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激励者。角色的转换,首先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是跟我们一样的一个平等的人。增进人与人的理解——学会尊重学生。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学会欣赏学生,努力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其次,要跟学生加强心与心的沟通——学会理解学生。作为教师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只有教师真诚的心,才能换来学生的真诚心。再次,要善于跟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融——学会爱护学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他们的心灵。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爱和期望,左右着学生的发展。爱是互动的,老师把爱献给了学生,也得到了学生爱的真情回报。总之,学校教育适应每位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人格天性,给每位学生以发展的主动权与空间,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项社会活动,成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事业。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