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字体:
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谢德厚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5

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省临澧县第三中学      谢德厚

 

内容摘要    非语言因素的体态语言,能辅助实现有声语言更好地表达教师的意图,使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突现出来。语文课堂实践表明,体态语可用于增加直观认知、激发情感体验、培养形象思辨、帮助组织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如果运用得体,对于优化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非语言因素 体态语言  课堂言语交际  语文教学

课堂言语交际,除了明确的有声信息输出外,还有一种相伴随的信息输出,这种信息所具备的含义虽然相对模糊,但却能辅助实现有声语言更强烈、丰满、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并使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突现出来。这种负载着一定信息并辅助实现有声语言共同完成和完善表达任务的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学上称之为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又名举止神态语言(BodyLanguage),俗称手势、表情。它与口头语言,均为传情达意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艾帕特·梅拉别恩从许多实验中取得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中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时,体态语言还能传达某些无法以唇齿表达的信息。在信息交流中,体态语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体态语言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态、手势和足部运动等非语言因素。

语言学家研究结果证明: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只有35%的信息是单纯通过言语表达的,其余65%的信息则是通过体态语言表达的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语言和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体态语有着不可替代的表意功能。如果运用得体,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一点浅探。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态语可用于增加直观认知、激发情感体验、培养形象思辨、帮助组织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

一、增加直观认知

课堂教学的首要追求目标是认知,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语言听觉器官的职能是感知和理解教师的有声语言。语言视觉器官的职能主要是感知教师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时,只有这两条渠道都保持畅通,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渠道,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而恰当运用生动的表情、形象的手势等体态语,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知和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通常用得最多的是有声语言和有形文字。要化抽象为具体,可采用实物图片,影视手段,乃至多媒体技术,但模拟表演——体态语运用可谓最直观,也最经济。例如教《孔乙己》,在讨论动词对刻划人物的作用时,我曾分别对甲、乙两个班采用不同教法以作对比试验。甲班未带实物铜钱,乙班则相反。

甲班教法:“排”和“摸”,这两个付钱动作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动词的基本意思,细加讲解,但不做手势演示。最后让学生概括词语意思并要求记忆。)

“排,是一个挨一个地按秩序摆。”

“摸,是用手探取、寻找。”

词的概念是解释了,可我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它们对刻划人物性格作用,却陷入了启而不发的窘境。

乙班教法:  我拿出课前预备好的铜钱,不紧不慢地一字排开,脸上带着自炫的神情。随着“卟叮、卟叮……”的声响,学生脱口而出:

“孔乙已在向短衣帮们摆阔,自视高人一等。”

“这是第一次付钱的动作,再请看最后一次‘摸’的动作。”……

此时,我抖抖索索地伸手在衣服口袋里来回摸了好半天,才摸出四个铜板,眼睛里满是沮丧。学生不禁议论开了:“手已不听使唤”,“狼狈不堪,麻木了。”……

“排”和“摸”恰如其分地刻划了孔乙已前后不同的心态、性格、揭示出封建制度从残害他的思想到摧残他的肉体,终至悲惨的结局。

一个月以后分别对两个班学生的记忆情况进行测验,结果表明:甲班对词语意思的记忆、理解,正确率仅占80%;而乙班对词语意思的记忆、理解,正确率达96%以上。由此可见,利用体态语教学比起单纯有声语言的纸上谈兵,确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知和感性体验。

二、激发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最具情意性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寻找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把某些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充分展示出来。有时候,某些情感单凭言语行为难以充分表达出来,如当一个人愤怒到极点时,常常会怒目圆睁猛拍桌子,或实施破坏性行为摔砸东西,因为这时仅靠语言表达已无法将情绪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只得借助于体态语言。而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会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情绪体验。

徐肖冰在《领袖泪》一书中说:“他(指毛泽东)讲课效果恰恰取决于当他牢牢控制自己时,又能够自然地‘深入角色’表现出真实的感情色彩。……他可以恰倒好处地做出一些简捷的手势,可以激情澎湃地将头向侧方一甩又一甩,让满头长发像黑色的火焰一样闪烁起来。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让所有听课者同他一道高兴、激动或者悲哀、愤怒。”②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具有突出的情绪表达意味,在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情绪体验。

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一位女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位被提名朗读的学生,面对近百个听课教师,读了第一句就被“卡”住了,再也接不下去了。这位老师处变不慌,用鼓励性的目光注视该同学,稳定她的情绪,说:“没关系,你再试试就能读通了。”结果,那位学生不仅读通了,而且很流畅地读完了全文。

读后,这位女教师用赞许的目光示意该生坐下。接着又微笑着对全班学生说:“请大家也都像她这样,一起来流利地齐读课文。”全班学生在老师期盼的眼神里和肯定的微笑中整齐而富有表情地朗读了全文,清朗的声音里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可见,在这堂课上,该教师用眼神、微笑等体态语,适时为学生播撒了智慧的种子,开启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向往春天,热爱春天的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发之于内心的饱满情意完全可以通过形之于外的体态语表露出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难怪教育家们说“眼神”是最基本却又是最高级的教育力,教师应该“将微笑带进课堂”。③

三、培养形象思辩

大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的两半求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左半脑的主要功能是言语、计算、逻辑、分析等,右半脑的主要功能则是直觉、情感、身体协调等。二者同时又相互补充,密切合作,具有“交互专门化”功能。其具体表现是:当“一个正常大脑中的竞争机制在使得一侧半球居于意识控制的地位时,不会排斥另一侧半球在自发水平上的协助。”④这种两半脑功能的优势互补,使思维呈现 最佳效果。由于右半脑的思维具有非语言化的特点,难以转化成语言,因而长期以来右半脑的功能被人们忽视了,在运用和训练上表现为重左半脑、轻右半脑。其实人的直觉判断、整体性思维、视觉表象记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创造能力等更多依赖于右半脑。既然“人类的最高成就都是由于运用了两个半球共同工作的成果”⑤,那么积极开发右半脑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与左半脑和谐均衡地发展,获取最佳思维效果,应是当务之急。而体态语言便是开发右半脑潜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语言与思维协同的活动过程。

教师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关键在善于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析疑、解疑。相对精确的“言传”显然限制思维,而绝对模糊的“意会”则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天地。体态语最能通过形象引发学生思辩。

鲁迅小说《故乡》讨论题:“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这里所用的

动词“扭”有什么好处?

我是这样利用体态语之一的手势语引导学生进行思辩的:

师:“扭”与“转”意思相近,我们常用“扭转”一词。但是,在这里能否换用“转”字?

生:(思考)好像不能……

师:(用手势表示“扭”与“转”的区别。)……

生:(恍然大悟)“扭”能表现转身的灵活和身体的小巧,而“转”字则不能。

在这里,手势语把书面语言转换成了可视的画面、造型,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发挥了很好点拨疏导功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思辩氛围,使课堂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益。

四、帮助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调控能力。丰富协调的体态语言,能够帮助老师建立良好的班级课堂秩序,可以减少老师语言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维护教学常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

实践表明,教师一味地进行有关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强调学生意志自制,不能完全达到调控目的。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体态语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起到调控学生心理的作用。

策励性体态语,是以催发、敦促、激励和企盼为内涵的一种积极态势,在课堂交际中起催化剂、强心针的作用。比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教师的目光仍应是亲切的再启发、订正,或用手轻抚其肩,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做出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蠢事。

体态语不仅可显示出教师个性,而且可影响他人言行,即控制性。教师在讲课中,注视某生或全体学生,就是给出一种眼神控制,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目光范围中,而产生一种须“循规蹈矩”心态,按学习要求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个别学生走神,我们可以一边继续讲课,一边踱步到该生身边,通过严肃的步态身姿,使之收回心神。此时忌用轻蔑、憎恨目光去看学生,或用手猛击课桌,如此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引起逆反心理,疏远师生感情。

五、融洽师生情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模仿力极强的孩子,他们不但接受教师通过言语讲授所传播的思想、知识,而且时时在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明亮的眼睛、敏捷的目光时时对着讲台上下、教室内外的教师的身影,教师的举止神态统统清晰的映在他们脑海的屏幕上。有句话说得好:“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和蔼可亲,则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活泼、大胆;如果教师表情呆板,面色严厉,学生则普遍较拘谨、胆小。对于孩子来说,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表情,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一次肯定的点头,胜过千言万语。当孩子向教师质疑问难时,或者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如果教师带着善意、真诚的微笑注视孩子的提问或回答,等提问或回答完毕,教师肯定、赞许的点点头,然后面带笑容的答疑或纠正孩子的回答,这无疑会给孩子以鼓舞和安慰,必然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笑的运用。据医学研究,笑能使肌体放松,促进内分泌加快,能减少紧张、压抑,使人神采焕发,有效的思维。因此,一些教育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好微笑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启迪孩子的睿智。当孩子取得成功时,要用微笑给他以鞭策和鼓励;当孩子学习暂时遇到困难时,要用微笑激起他克服困难的斗志;即使学生有时犯了错误,也应用微笑给孩子理解和期待。可以说,微笑是一个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反映,如果经常用在孩子身上,也会使孩子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师生关系和谐了,幼儿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效果还能不好吗?可见,没有丰富的、协调的体态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的、亲密的师生关系。而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每一位教师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体态语言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这样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体态语言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许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体态语言的重要作用。其实,如上所说,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孩子取得心灵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能够辅助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扩大信息发射量;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释疑解难,帮助孩子理解学习内容。但也要注意运用得体。所谓得体,一是课堂体态语应是经过教师消化的、个性化的而不是硬装上去的。二是教师不要在“忘我”的状态中期待得体的体态语“自发”地涌出来,而应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平时反复训练,使姿势规范,才能用得体的体态语来辅助有声语言以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丰富的体态语词汇,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地加以运用。就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一出戏要唱功、做功都好是不容易的。……学戏开始,不是从整戏入手的,一定要练基本功,唱腔、道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起初当然勉强,后来逐渐熟练表演起来就合乎规格。”教师运用体态语也是一项基本功,和唱戏中的“做功”相似。教师要想教好,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象唱戏练“做功”一样,练好体态语的运用,并逐步做到熟练、协调、运用自如。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讲台上的“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①《语言学概论》李宇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月出版。

②《课堂教学艺术》谌蓊才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月出版。

③《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庄锦英、李振林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7月出版。

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月出版。

注释:

①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月第1版,第274页。

②罗树华:《教师课堂体态语言浅论》,《教育科学》杂志1991年第1期。

③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版,第499页。

④美国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右脑的奥秘与人的创作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

⑤日本品川嘉也:《儿童右脑智力开发》,北京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致谢:

本文 李树槐  老师具体指导,谨致谢忱。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