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种互动
广东佛山市顺德南江中学 黄晓临 邮编:528333.
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就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独特观察、独特思考。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质来说,它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思考、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教师、学生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三者之间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的过程。在这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对话,实则就是三种互动,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在这三种互动的过程交互进行.之中,去贯彻与实施新课标的“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人文素养。
那么,这三种形式的互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又是怎样的呢?
(一) 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即学生通过自己
的阅读去理解文本,去解读作品的内容,去理解作品中作者的独特感受、独特见解,从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例如,每天的语文课上,学生基本都要面对一篇篇文章,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或集体朗读,这就是一个生本互动的过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在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后,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与课文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这种时候的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课文)与作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通过生本互动,来解读作品,来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独特思考、独特观察,这也体现了阅读的实质。
再如,让学生每天坚持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一篇文章会十篇、百篇甚至千篇文章”的目的。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用“心”去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动手写写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提出有创见的见解。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实际就在与“文本”(文学作品)进行对话,在生本的互动中学生逐步地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会了探究,从而实现了生本的互动,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有了逐步的提高。
(二)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之间就文本所进行的对话,即就作品的内容、表达的感情、语言的特色、结构的安排等等问题,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去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阅读分为“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教学程序为:确定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思维训练→归纳总结→反馈迁移,在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中,如“学习目标的确定”,主要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确定。再如“思维训练”,导读,.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学生群体讨论,合作互动,集思广益,最后取得一致性的意见,而得以解决疑难的;仿读,由学生仿照导读中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设计,提出有价值的疑难,然后由教师汇总具有共性的疑难,再交由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而解决疑难;自读,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质疑、答疑,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互动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关键时刻进行精要的点拨。在这三个阅读层次的“思维训练”中,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更多的权利交与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互动中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自我感、动机感的引导下,真正以一种自我意识到的学习目标去调控自己,从而赋予学习以高品质和高效率。特别是在仿读与自读中的“质疑”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求问题的答案来检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状况,因此.生与生的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谈出自己阅读后对文章的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流。在相互倾听中,学生也明白了别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它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而具体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炼就独立和研究的立场、开放和多向的思维状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三者之间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在这个对话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始终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把课堂教学的更多的权利交与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学习与探究。
例如,我在语文阅读的三个层次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互动确定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如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导读课,还是仿读课与自读课,我都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动,或共同解决教师事先设计的思维训练题,或围绕学习目标自行质疑、解疑,或全班同学集体互动讨论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又如,学生在汇报讨论学习结果时,我与学生一起参与评议,并给予适当的点拨,我始终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引路人和扶持人,使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顿中继续寻觅可能的路径。
三种形式的互动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考虑教师的作用:
1、生本互动,因是学生与具体的“文本”之间的互动,所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如何去阅读一篇文章,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去品味语言等等。这样指导实则授之于学生“生本互动”的方法,有了方法,学生在生本互动时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去探求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学习才会有更多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2、生生互动,.因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通过互动在合作学习中解决疑难,所以教师应做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控工作,而绝非放任流之,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如“自读课”的教学中,主要的互动方法是“生生互动”,要充分体现“自读”中“自”的特点,让学生合作讨论确定学习目标、质疑解难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但这“放手”是有前提条件的,都是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围绕“文本”的内容而进行,如果教师不注意做好调控工作,所谓的生生互动也就流于形式,毫无意义的。
3、师生互动,因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所以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更多时间、空间、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学习,教师只在必要的关键处适时点拨,绝不能越俎代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三种互动形式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是交互进行的,并非相互独立的,如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生本互动”的形式;在“仿读”课的教学中又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为主;在“自读”课的教学中就以“生生互动”的形式为主。但是无论哪种互动形式,都是“以学生为本”,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会有创造性。只有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才会自始至终地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探索,从而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参考资料:
1、《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3、《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