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微
        ★★★
【字体: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微
作者:大漠孤树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微

贵州省铜仁市教育局教研室  杨光福  邮编  5543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近几年听语文课,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语文教师上课,从头至尾,用的全是一样的语调,且面无表情,眼神看上去也十分冷漠,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没有感情的投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时而看天花板,时而看窗外,好像课文的内容和自己根本无关,好像下面坐着的是一个个木偶,一尊尊雕像,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恹恹欲睡、不知所云。长此下去,不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是已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而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从何谈起呢?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参与者,应当和学生一起去捕捉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体味课文的真情,为情所感,为情所动,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品味得以提升,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彰显。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做好,却不那么容易,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根据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就应当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从而引起共鸣;上《羚羊木雕》一课,则应当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

 

二、   融入课文之中,要有感情投入。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如《斑羚飞渡》一课,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当你看到斑羚被守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你能不为人类(守猎队)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吗?你能不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你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你能不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这么好的课文,这么动人的场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不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没别的原因,只能说明教师自身没情趣、没品位、没水平;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感悟能力,在赏析课文中产生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从而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三、   借助优美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汉民族语言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无疑会影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课堂上的讲析,还是课文的朗读,都要饱含情感,不仅要干净利落无杂质,还应当简洁优美有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拿起语文书就磕睡,听到写作文就头痛。我想,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而要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是否具备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自己的语言是否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不可能,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们不觉得语文面目可憎,令人讨厌,至少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愿学、乐学语文。要做到这点,我们不妨用几节课作示范,由教师充分地、滔滔不绝地讲,投入地、声情并茂地讲,将教师的水平发挥到极至,让学生佩服,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十分独特,不同凡响,从而永久性地记住你。要使学生感受到,有这样的语文教师上课,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希望、有奔头。有位语文教师在上一节作文指导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好作文成功的一半,《贵州都市报》曾经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某洗浴中心由于缺少必要的安全设备,导致锅炉泄漏,滚烫的热水将一个顾客烫伤,这个顾客不仅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还花去了将近一万元的治疗费。如果让你根据这则新闻写一篇评论,你会拟一个什么样的标题。短短几句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激起了他们对伤者的关心之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讨论,拟出了许多有新意、有吸引力的题目,其中有位学生拟的“一万块钱洗个澡”这个题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挖掘、勤于思考,相信大家都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现在,请大家根据前面提供的新闻和自己拟定的题名写一篇评论。结果,学生写这篇作文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感情之真,出乎教师的意料。

 

四、   结合表情动作,加深文章理解。

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老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我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以热烈的掌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能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能以沉郁凄凉的心情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将教材的情感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美好情感。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当教师的感情与课文交融的时候,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