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问题意识  创新的开始
        ★★★
【字体:
问题意识  创新的开始
作者:胡泉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7

问题意识  创新的开始
贵州省石阡县汤山中学    胡  泉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两种学习方式相比较,发现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新课改理念。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开展问题教学法是学生发现学习方式的切入口,而实施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敢问、多问、善问,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由此可见,课堂氛围的融洽,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基础。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占有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务必做到教态亲切、尊重学生、方法恰当、善于激励,具有一颗宽容的心。然而,有的教师不容学生的“插嘴”,认为扰乱了自己既定的教学设计,不及“正题”,遭到训斥和讽刺,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的发问,事后还有那一个学生敢问呢?呵斥、打压和挖苦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学生发问的积极性。有问而不敢问,最终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就是要让学生“肆无忌惮”的各抒己见。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育的艺术不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多问。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摈弃提问只针对少数“优等生”的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充分挖掘教材的问题因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参与讨论,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问题,积极发问。给独立思考的时间,给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他们动手、动脑,最终实现动口,才会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善问,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思索与探究,问得有水平、有见解,真正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带着科学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科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置于“教”的位置,而是处于“导”的作用。“导”之根本,在于激发,“导”之目的,在于转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创设快乐学习的环境,创造快乐学习的条件,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诱导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索、创造。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不在囿于课本的学习,要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以致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之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