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求真”、“求美”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灵魂
          ★★★
【字体:
“求真”、“求美”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灵魂
作者:周锡林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4

“求真”、“求美”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灵魂

内容提要: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写作条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模仿不失为一条通向成功写作的好途径:其次,要帮助学生打开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捕捉和存储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再次,给学生写作松绑,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文体、语言自由自在地表达。当然,作文教学也是教学,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在作文中学得真与美。

关键词:

   求真、求美、积累、模仿、创作

正文: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引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原本应该是学生表达主体感受的最主要的形式,是他们说真话、说心里话、展开想象翅膀的阵地,是他们“独抒性灵“、”标新立异“的依托。翻阅学生的习作,原本应当是我们教师的一大乐趣,我们可以随着孩子的笔触走进他们的世界,探访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灵动。但令我们遗憾的是,摆在我们案前的作文,多有以下通病:无病呻吟、东拼西凑、少具体内容、多造假抄袭、无真情实感、缺生活体验。笔者深感,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革新理念,创造性地展开作文教学,扭转这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格局,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求真、求美的品质。

    一、运用学生课本资源,引领学生品悟真与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积累和模仿是一条通向成功创作的最好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的真与美,在积累和模仿中养成自己“求真”、“求美”的优良文风。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表现真实生活、抒写真情实感、语言优美的文章多得不胜枚举,如朱自清的《背影》、冯骥才的《珍珠鸟》、胡适的《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让学生反复精读这些文章,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文章为什么会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品读和体验作品的形象及意境,大都能体会到是文章中处处洋溢着的生活气息让读者引起了共鸣,是文章中浓郁深挚的感情撼动了广大读者的心。我曾启发学生思考:“像《背影》一文中体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深情的事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唤出了学生无数的回忆和联想,激发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切身体验和思想情感。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马上模仿《背影》写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要求他们通过感人事例的描述,表现亲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与体贴。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我读到的文章内容不再只有“妈妈深夜冒雨背我去看病、辛苦了一整天的爸爸坚持陪我读书到半夜”之类假的、编的、或抄袭的、早已被嚼得烂极了的牙秽,取而代之的多为他们生活中真切经历过或感受过的活生生的事例。有位学生模仿《背影》写了一篇题为《夕阳下的身影》的作文,文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他奶奶每天在路口等他放学回家的身影,那身影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显得如何的单薄、在冬日寒风里显得多么的瑟缩、又在夕阳映照下显得那么的美丽,让孙子感动不已。因为那里有一个十字路口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奶奶自打孙子上学开始就习惯了每天亲眼看着孙子安全到家,情感很是细腻。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听后,大家都很感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文章首先是能反映和表现真实生活的,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让学生知道要写能反映真实生活的东西,还要让他们知道要写“美”的东西,接受“美”的熏陶和感化。写入作文的事例当有所用有所不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对待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积极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除了美好的事物外,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丑陋的阴暗面,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多多少少也会耳濡目染,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间也许会产生疑惑和不解,他们会把这些内容和自己的看法写进作文中,而由于学生阅历的浅短,他们又往往不能对这些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容易对社会产生偏激的看法。再者,我们的学生身上本来也会存在着诸如“以大欺小、占人便宜、自私自利”等人性的弱点,当他们把这样的内心世界写在作文中展示给我们看时,我们难道也该鼓励他们写了真实的事、说了真实的话、诉了真实的情?当然不能!作文如做人,作文的过程还要渗透做人的领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要担负起引导学生做人的责任。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告诉学生应当追求怎样的人生,怎样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不幸和灰暗,我们可以用来好好引导学生。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讲述了人应当如何面对生命长河中的不幸、琦君的《春酒》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念、沈复的《童趣》体现一颗纯真童心对生活的热爱……又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作者用深沉的笔触反映了旧中国二、三十年代农村的萧条和落后景象,表现了“杨二嫂”、“闰土”等人身上的弱点,但作者这么写的目的并不是表示对这种社会的无奈和悲哀,作品的主题仍是积极健康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和对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坚定信念。多引导学生品读这样的文章,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懂得作文题材的筛选,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拥有好的人格是拥有好的文风的保证。

这些好文章不仅在内容上诠释着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对人生价值的取向,是作者人格魅力的展示,而且,语言表达多优美、流畅,值得学生反复品读、揣摩。那些优美的语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诵读,细心体会语言美妙在何处,甚至还可以鼓励他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用的得体了、用的自如了,也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语言。对于初学者来说,积累和模仿佳词丽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除了教科书,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应该是他们积累和模仿的对象,只不过教师很难在作文教学中统一点拨指导,但应当坚持让学生多读多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二、立足学生生活体验,鼓励学生捕捉真与美

多读多品对学生作文有帮助是可以肯定的,但光读光品、只注重积累和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肚子里装的只是别人的货,依然写不好自己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捕捉属于自己的真与美的素材,为自己的作文素材库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货,这样才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一样的,生活有多么广阔,作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只要让学生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置身于广阔的语文大课堂中去,就会发现,作文题材无处不在。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他们会和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会老师拥有纯真的情感,他们会对校园怀有真挚的情愫。他们会在学习中你追我赶、互相帮助、协作探究,他们会在绿茵场上龙腾虎跃、生机勃发,他们也会在一切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可以这么说,校园的每一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美好的情感在涌动,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学生去发现、去捕捉、去存储在记忆的仓库中,去成为作文时真实而又美好的题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家庭里,他们会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会体会到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父母之间、祖孙之间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浓缩在每一件家庭小事中的,只要悉心体会,不愁学生没有触动和感悟,不怕学生发现不了作文的题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这个大家庭又该有多少值得我们去捕捉和存储的美好事情啊,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政府为百姓办的实事、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还有周围环境的改进和变化、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际声誉的日益提高……太多了。留意处处有学问,作文题材真的无处不在,它在课上校内,也在课余校外;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读“时文”、听广播、看电视、交朋友、访名胜、赏河川等等,无不都是在广阔而丰富的天地中觅取作文题材。“功夫在诗外”是陆游写诗的经验,也应该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宝贵经验之一。

    三、张扬学生独特个性,激励学生表现真与美

西方有谚语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的确,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生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不可能千篇一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个体,教师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张扬他们的个性,不对学生有种种作文要求的束缚,他们必将会向我们展现他们最丰富多彩的一面。反之,当我们教师有太多的束缚施加到他们的写作过程中时,往往会给他们形成较大的心理障碍,反而会使得学生放不开手脚,写不出富有灵性的文章。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想教给学生许多的作文技巧,想让学生拥有谋局布篇的构思能力,希望我们的学生能顺利完成一篇篇优美的习作。殊不知,正是这些写作技巧、成文套式把作文训练神秘化、机械化,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难以让学生吐露心声。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每一次“带着镣铐”的作文,虽然没有偏差的危险,却也不会有激情的宣泄和真情的告白。与其让学生千篇一律地“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倒不如让他们“随心所欲,独抒性灵”。正如宁鸿彬所主张的“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激励学生有自己的创见,这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求真与求美的具体体现。

基于这点,我注重培养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开放性、对话题的适应性以及对表达的灵活性,淡化审题要求、淡化文体要求、淡化题材要求,使学生能完善地展现自己的思维品质、写作才能以及知识和信息的拥有量。并允许学生形成一些自己的理念,使学生的文章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例如,我在作文训练时,只提出训练目的,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小作文自由命题,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自己的真情,写出自己的灵性;大作文放宽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课外练笔更是自由发挥,可以海阔天空地想,自由自在地写;即使命题作文,也以学生的生活观察为基础。学生擅长写哪种文体就写哪种文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艰辛”的精神创造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思想的自由,把内心深处最真最美的东西展现在大家面前。

总之,教师不管是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作品,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习作,让我们始终把“真”与“美”放在首位,要使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让心灵的清流在作文中尽情地流淌!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五章 初中写作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增刊 写作板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