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书评点击 >> 阅读正文
《我考》 一部复读生的“恐怖”小说
          ★★★
【字体:
《我考》 一部复读生的“恐怖”小说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中安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4

  曾经以《校园检讨书》和《一路嚎叫》震撼文坛的“少年作家”肖睿,近日又完成了他的第三部描写中学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我考》,该书已由北京嘉孚随图书公司策划、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考》根据肖睿的亲身经历写成,讲述了一个高考落榜少年的复读经历,也是国内第一部表现高考复读生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小土的少年高考落榜,成为了一名复读生。他必须再经历一年的等待与煎熬,才能再一次被命运选择是否能离开他所厌恶的家乡,去他梦想中的北京上大学。而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小土却与他的同班同学开始了一段荒诞的恋情,他的父母也要离婚了,小土的朋友被人刺死在一条街道上,在无尽的等待与恐惧中小土开始做弑母的恶梦,他必须摆脱欲望的纠缠与生活在不断破裂中的痛苦,因此,高考在这个故事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成为了命运的代词,少年小土纠缠于爱,欲望,前途,痛苦与家庭组成的荒诞境域当中,无法挣脱------肖睿在这部新作里,一改青春写作中常见的那种肆无忌惮的写作方式与写作态度,开始用一种充满关怀的态度去描摹人物、叙述故事。“我要掩饰我的痛苦,就像掩饰我的理想。”在小说里,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曾经的那个朋克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的小说家,在讲述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拥有过的命运故事,它残酷而又温柔,疯狂而又克制。它既是一个少年的复读经历,也是一个人如何在命运中不断抉择的成长史。

  “我讨厌故事,尤其是讲述者根本就没有付出过任何代价的故事。”肖睿在小说中这样写道。但是他自己的“故事”却是付出过代价的。自小学起,肖睿就被视为班上的“双差生”,17岁上高一的时候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校园检讨书》,次年出版《一路嚎叫》。这两本书的出版为肖睿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巨大荣誉——哲学家周国平为《一路嚎叫》作序,赞评为“青春的反抗与自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策划人杨东平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称之为“一篇优秀的教育改革的宣言书。荒唐怪诞的‘害虫’终于裸露了少年的赤子之心”,著名作家莫言、余华、摇滚歌手左小祖咒都对《一路嚎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电影导演张元一度曾想将该书搬上银幕。新浪、网易等著名网站邀请肖睿做网上访谈与网友交流、陕西电视台甚至为肖睿拍摄了专题故事,还有一拨拨的签名售书、电台谈话等等,肖睿俨然成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社会公众人物”。莫言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要是肖睿早出来一年,肯定比韩寒更‘火’”,但是不到三个月,这一切欢乐和荣誉就像一个肥皂泡一样被“高考”这根长矛戳破了——03年7月,肖睿高考落榜。在回答新浪网友的提问时,他不无失落地向大家交代“我今年高考失利,以后再写表格就是无业青年……

  网友:你觉得你明年一定能考上吗?如果再次落榜你有什么打算?

  肖睿:我首先想怎么着不让它落榜,光想落榜就over了,尽力学,能学多少学多少。

  网友:这次高考之后,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新的认识?

  肖睿:没有多少新的想法,明天我又得复读一年,就五年了,再学一年就六年了,小学也才六年。世界上幸运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事情得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行,差100分想上大学是不可以的。

  2003年9月份,肖睿沮丧地摘下了头上已经热得发昏的“畅销书作家”的桂冠,又回到了内蒙鄂尔多斯第二中学的课桌旁安安静静地坐下。应该说,肖睿对自己的落榜复读是有所准备的。但是真正以一个“无业青年”的身份回到业已离开的中学课堂,他仍然被震惊了——命运这个词第一次以这么高的频率地出现他的观察和思考里:

  今天听同学讲了一件事,他们县有一个孩子,学习很好,从小就是第一名,高考也是县里的高考状元,老师问他报清华还是报北大,他报了清华,结果那年清华分数线比北大高了一点点,他分数不够上清华,可报北大的话就没问题了,没办法,只好复读。第二年又是状元,老师问他报清华还是北大,他报了北大,结果与去年恰恰相反,北大分数线比清华高了一点点,他要是报清华的话就是大学生了。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是:这个落榜两次的高考状元第三年离高考还剩下三天时疯了。

  在我听过的所有恐怖故事中,这是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一个。

  就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及当年的“上山下乡”一样,20世纪后20年以来的几代中国青年的青春辞典每一页上都写满了“高考”、“录取”、“复读”、“落榜”几个单调、乏味的字眼。据2005年08月08日09《南方都市报》报道,仅广州一地,高考复读学校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4倍,“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还有一些已经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已经被录取的学生,也选择了复读。”“我们的教育体制动用大量公共资源堆积出一批名校在先,以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加上地区差别的录取制度在后。正是教育界自己,全力打造名校光环。请到任何一所稍好的中学看看,学生们无日无夜为冲刺高考而准备,校长和老师们在兹念兹的只有高考升学率。什么东西能够支撑这种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考试训练?就是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好学校。这是老师们要求学生树立的‘远大理想’。”无独有偶,我曾在网上读到过广东省台山一中高一班江海亮同学的一篇散文《沙子在浪里的牢骚》:“我们万千学子是沙子,考试是海浪。我们无力抵抗,被冲得魂飞魄散无力回天。也有像韩寒的突出分子,以自己的螳臂去挡车。……其实韩寒和肖睿的风格倒有几分相似,叛逆。从深刻角度讲,主观看法,我喜欢肖睿多些。”中国的大学和中学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深切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但是只有肖睿,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第一个喊出了这两个字——“恐怖”,遥相呼应着鲁迅先生当年在中国历史的故纸堆里对“吃人”二字的解读。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在肖睿的第2本小说《一路嚎叫》的序言里写道“青春似乎有无数敌人,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伪。……在告别幼稚的那个时刻,有的人同时也告别了青春,他的青春在那一天死去,有的人却在那一天开始了他的一生一世的青春,从此能够在他站立的任何地方坚韧地生长了。”周国平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还是中学生的肖睿正在憧憬着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紧接着,他高考了,他落榜了,他复读了,他终于被录取了,似乎到了周文所说的“告别幼稚”的时刻,值得激赏的是,肖睿没有忘记“反抗虚伪”的主题,他写下了《我考》,不仅留下一个汉语小说家的成长足迹,更主要的是为自己的青春见证,为几代人的青春见证,见证青春的梦想、灿烂、骄傲和痛楚,还有那个不得不说的字眼:恐怖。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