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鲁迅笔名琐谈
        ★★★
【字体:
鲁迅笔名琐谈
作者:未知    阅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2

  鲁迅,本姓周,幼名阿张、长树、长庚,学名樟寿,字豫山、豫争。1898年18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他的一个本家叔祖为他改名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1912年改号豫才。别号有弧孟、俟堂、戎马书生、戛剑生、会稽山下平民等。1918年5月,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取这个笔名,一方面与他母亲姓鲁有关,另一方面则有自我鞭策之意。他有一次与许寿裳交谈时说到,用这个笔名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唐锼在回忆鲁迅的散文《琐忆》中写到:“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这的确是斗争的需要。鲁迅在《自由谈》用的笔名有一尊、丁萌、丰余、丰子余、韦士繇、士繇、韦素、苇索、尤刚、元艮、公汗、邓当世、史贲、史癖、自在宣、华圉、余蹈、虞明、何家干(斡)、家于(斡)、干(斡)、张承禄、罗怃、宓子章、赵令仪、苟继、桃椎、莫朕、倪朔尔、朔尔、旅隼、黄凯音、曼雪、崇巽、康伯度、符灵、越侨、越客、孺牛、游光等40余个。这还只是鲁迅笔名的一部分。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130多个笔名,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笔名的取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笔名与自己的小名、字、号或出生地有关。如在《北斗》《太白》用小名“长庚”作笔名;在《每周评论》写文章用“庚言”作笔名,也由“长庚”而来;在有的书信中用“周玉材”署名,则是“周豫才”的谐音;在《新青年》上发表《梦》《我之节烈观》时用笔名“唐俟”,则是与别号“俟堂”有关;在《太白》《自由谈》上用的“越丁”“越山”“越侨”“越客”,则与出生地绍兴是古越国有关,用了借代的手法。
  有的笔名取自成语典故。如1921年在《新青年》连载小说《阿Q正传》时署笔名“巴人”,则是成语“下里巴人”的节缩。宋玉《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其曲弥高而和弥寡。”《下里巴人》是古代楚国民间的通俗歌曲,一个人在都城中唱,有数千人跟着唱和,说明这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歌曲。“下里巴人”作为成语,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鲁迅取“巴人”这个笔名,用意也是非常清楚的。
  有的笔名是在与反动派的抗争和与论敌的论战中针锋相对而取的。如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曾诬蔑鲁迅为“堕落文人”,并下了通缉令,后来鲁迅就用谐音节取其中的两个字,以“乐文”“乐贲”“乐雯”为笔名,在一些翻译作品上署名。现代评论派陈西滢骂鲁迅是“土匪”,鲁迅就以谐音“杜斐” 为笔名,以示蔑视。一些政客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鲁迅就以“封余”“丰余”“丰子余”为笔名,以示回击。有人诬蔑鲁迅是“叭云汉奸”,鲁迅就以离合字形法,从四个字中各取一半,合成“公汗”为笔名,嘲讽丧权辱国的诸公应该汗颜。
  许多笔名饱含鲁迅的爱憎与忧思。“孺子牛”是一个古老的典故,讲春秋时齐景公喜爱儿子少孺子,给他当牛骑,结果跌断了牙齿;而鲁迅在《七律·自嘲》中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则表明自己甘于俯首为人民大众之牛的心迹,他在《自由谈》上用的笔名“孺牛”则是这一心迹的再次表白。再如《自由谈》上用的另一笔名“莫朕”,“莫”是“暮”的本字,“朕”是先兆的意思,“莫朕”即是“日暮的先兆”,意为中国将面临空前的黑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痛切之心、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林林总总的鲁迅笔名,有着丰富的内涵。窥一斑以见全豹,由这些笔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迅超人的睿智、幽默和斗争精神。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