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文人墨客 >> 阅读正文
陶渊明祠堂的断想
        ★★★★★
【字体:
陶渊明祠堂的断想
作者:轻风轻雨    阅读来源:我爱语文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2
  陶渊明的祠堂,静静躺在九江县郊外山谷中,三面环山,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飞檐挑破了浓郁的树丛,四周冷冷清清的。
  陶渊明公园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偶尔几对情人相牵在密林中,倒是谈情说爱的好场所。人们也许忘记了这里还有一个什么祠堂,只有松涛阵阵,为情人们提供了一个幽会的极好去处。而祠堂就像碧绿中落下的船帆,泊在碧波中荡漾,松涛声飘摇着轻扬的孤船,就像在风飘飘的浪中颠簸,山口前有一口池塘,水混浊得见不到底,陶渊明祠堂,似乎早已经被欲物横流的世人遗忘了。
  对于生活在陶渊明故里的我来说,开始对陶渊明的诗一点不感兴致,只是读了他的《桃花渊诗并记》和《归去来兮辞》,只觉得有一种淡泊的心情。后来写毕业论文天天泡图书馆,不知道选什么题做论文,想来想去何不做陶渊明的论文,故乡之情,为家乡的文化遗产作点贡献,这样就选中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代的影响”的论题。
  于是,那些日子只要有时间,就前往陶渊明祠堂查阅资料,那个看门的大爷知道是查资料的,也没有让买门票。第一次进去,把每一个处都仔细参观了,山坡上修有陶渊明墓,展厅是四合院式的古建筑,松竹茂密遮住了院落。那天出来刚好下了一场雨,雨声淅沥打在树叶上,满山谷风呼呼响,是一种令人孤独冷清风雨声,祠堂没有什么人参观,在空洞洞的祠堂里,心里感到十分凄凉。
  陈列馆里有一个小女孩,是陶渊明祠堂讲解员,我说是来收集陶渊明资料,她很高兴把资料给翻阅。坐在角落摘录资料,因为勤奋感动了那个在里面工作的小女孩,她干脆送给了一本陶渊明研究的书,到现在还保留着。小女孩还留下自己的笔墨签上名,希望写好了论文给她也送一份,好更多地了解陶渊明熟悉业务。
  而我辜负了她的希望,不知什么原因,总觉得祠堂肃穆氛围,也许跟当时心境难以融洽,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以心情来欣赏。那时功名欲很强,总觉得陶渊明消极思想很浓,那种逃避现实田园牧歌式诗,缺乏生活气息。后来把范成大的田园诗找来研究,临时又改变了论题,写了范成大的论题,觉得范诗才是真正的田园诗,他不是从退隐的角度写田园诗。范成大的田园诗,充满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他的诗风轻巧婉丽、温湿清雅,做文章当然是想从最佳的角度切入,论文虽然得了优秀,此后,就再也不好意思到陶渊明祠堂去了,怕面对那一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
  真正对陶渊明诗产生浓厚的兴致,是有一次逛书店,忽然眼睛一亮,看到了一本难见的《陶渊明集》的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论文没有做成,多读点陶渊明的文章何尝不好,谁知一读,一个形象鲜明的陶渊明,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才真正理解了陶渊明对后人的影响。
  东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比较黑暗时代,东晋偏安江南,政治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当时的北方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他的曾祖父陶侃以武功致贵封长沙公,死后位进大司马,以清廉闻名于世。《世说新语》中的“竹头木屑”文章里,曾记载了陶侃办事认真、勤俭节约。陶渊明的祖籍是江西波阳人,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其父陶逸任安城太守,在陶渊明幼时其父就谢世了,诗人的家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陶渊明成人时,家境就衰败下去了,其后裔真正生活在乡村以耕田为生了。
为生活所困,陶渊明在封建官场时隐时仕,25岁那年经人推荐,做了现在九江知府的祭酒,也许就是现在的文秘之类的差事,整天抄抄写写,张罗一些杂务。40岁时才被朝廷委任彭泽县令。按说40岁当了县太爷也算是前途宏亮,封建社会有个说法:一年县太爷,百年银花雪。相传彭泽县衙里有一个叫张二郎的典史,专管抓人和监守犯人等事,这是一个肥差,他仗着自己的权势鱼肉百姓,吃了被告吃原告。陶渊明到任后整治吏治,断了张二郎的财路,这个张二郎对陶渊明恨之入骨。
  有一天,上级派了一个督邮差官来检查工作,张二郎在其中挑拨是非,而陶渊明看不惯督邮官高傲的派头,与“乡里小人”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恰恰这时那天妹妹在武昌病故,他想到吏治腐败已经积重难返,又不愿意同流合污,还不如回他的田园过自食其力的生活,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去只作了82天的彭泽县令,回到了故里,过着自己“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辞官回家肯定是乘船而归,他走到现在的湖口县的石钟山,纵览江山如画的景色,想到回乡后生活的意趣,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欣然写下《归去来兮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从诗中可以看到,他的心一定十分的轻松和愉快,想到将来自由自在赋诗作文章,再不用曲意迎逢小人,他肯定心中由衷地高兴起来。
  陶渊明这归去来兮一直到63岁病故,22年就再没有出去了,他隐居在田园耕田、采菊、交游、写诗、喝酒。他感受到田园生活,给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晚年写下了《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绝世佳篇,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为后人描叙了优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抒发了对黑暗的现实的愤懑。
  陶渊明的一生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坚决不同统治者同流合污高风亮节,受到了后人的高度的赞扬!他甘于淡薄名利的品格,是其诗歌艺术魅力永远放射人格的光芒!凡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无不为他高尚的品德所折腰。历史上的李白、白居易也都学过陶渊明在庐山隐居过,但终因功名欲太强而放弃了。李白是因为官场倾扎郁郁而终,白居易倒是做了高官,陶渊明也就成了失意的文人学习的楷模。而大多数人是以退为进,像白居易在庐山盖了一个草堂,现在还保留在庐山,他贬到现在的九江做江州司马,写下了《琵琶行》,那时的白居易官场失意,当然要学陶渊明,白居易一旦得志做了高官,早就把草堂忘得一干而净。因为李白没有做到高官,所以在庐山寻不到他的萍踪,只是散落了一些诗文。可见古人也有地位之分,“官本位”的思想源远流长。这些历史上的文人,为庐山抹上不少人文色彩,使九江受到了先人的恩泽,以旅游为主要经济的纽带,倒为九江的经济发展提供契机。
  陶渊明的田园诗,鲁迅比较全面阐述了其风格: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式的金刚怒目,如果看家只读他《桃花渊诗并记》、《归园田居》的作品,实在是飘逸太久了。你读他的《闲情赋》,他还是一个很摩登的诗人,这时的陶渊明摇身一变“空妻弃于床”,啊呀!我的爱人,化作爱人的鞋子,想搞“婚外恋”,后来据说是“止于礼义”未能进行下去,但那些表白终究是大胆的,他实际上还是一个很热情的诗人。
  陶渊明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性格质朴,做人顺其自然,《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自我写照。文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虚荣,他爱好读书,每逢有体会便高兴地忘了吃饭,而他不死抠字眼,没有学究气,他常常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娱乐休闲,不图名利,他到亲友家喝酒,每喝就醉,喝醉就离去,性情爽快,胸怀磊落,这是诗人理想中的人物。
  综观陶渊明一生,他写了那么多诗,自己则穷愁潦倒,朝廷念陶渊明是个人才,曾经征为著作郎,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高官,要是其他的文人肯定是乐不思蜀,而陶渊明竟然不就。晚年的陶渊明贫困潦倒,连喝酒的钱都是靠朋友接济,公元427年贫病而终,走完了诗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可能是古代发表作品也许没有稿酬,完全是无私的奉献与发光,而现在的文学却散发着世俗气,其结果是为这个社会制造更多的垃圾和污染。话说回来,没有稿酬,作文的人靠什么活命,相信精品还是有读者的。而那些为官者即使不学陶渊明,但也不要失去“达能兼济天下”的高尚气节。
  陶渊明的故居到底在什么地方,曾经发生了争论,有一种观点说陶渊明是星子县人,其理由是他的后裔现在生活在星子上京西畈,“悠然见南山”就是在星子,因为星子在庐山南麓,陶诗《归去来兮辞》中的情景是坐船回来的,而星子依湖傍水在鄱阳湖。
  另一种观点是九江县人,因为陶渊明的诗里出现最多的是九江县,其理由是陶渊明和当时的慧远来往密切,东林寺就在九江县,如果是星子县,对于当时交通还不很发达的时代,他们是不可能密切往来。从他《移居》诗中,诗人46岁移居九江县荆林街,历史过了一千多年,诗人搬迁肯定是有的,以至于现在建有两地的陶渊明祠堂,可见后人对陶渊明还是敬仰的。星子的陶渊明祠堂太远了,是没有去过,现在倒想抽机会去游览一下。
  对于陶渊明到底是什么地方人,这其实并不重要,我们今天更主要是研究他的思想与艺术特色,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研究他的思想的形成,通过他的诗,又可以研究他那个时代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