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晰·知
——《捉泥鳅与煮泥鳅》赏析
《捉泥鳅与煮泥鳅》是一篇小品文,也可看作说明文。因其内容和文字的生动,读来情趣盎然。
趣味性 单从本文题目看,就很吸引人,一个“捉”字和一个“煮”字,就生出许多情趣。作者用形象的文字描述捉泥鳅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时一只只活溜溜的泥鳅尽显眼底,有的半个身子还埋在泥里,有的还在往泥里钻,我们将它们捉住,一只只投入小竹篓(顺便说一下,捉泥鳅须从其头部下手,若从其尾部下手是捉不住的),不多久,小竹篓便沉甸甸的了。——如此描述诱得读者也想一试身手。煮泥鳅的文字描述更见生动:当你要吃的时候,将泥鳅放入一只有一定深度的铁锅,然后打入几个鸡蛋……富有生活味的真切细致的内容兼以生动形象的文字,使文章有一种情趣之美。
条理性 文章开首要言不烦,以“如捉泥鳅和煮泥鳅便是其中一桩”开启下文。第二自然段描述如何捉泥鳅。第三自然段作为过渡段承上启下,引起下文。第四自然段则运用细致生动的笔墨描述如何煮泥鳅。这煮泥鳅的过程和方法被描述得有章可循:让泥鳅自净肠胃——让泥鳅于铁锅内争食鸡蛋——适时燃火加温——适时添加清水和作料——烹煮四十分钟左右——最后浇入滚油或香油。读来简明易懂,大长见识,蛮可以照文行事,一试身手,保准做一锅香喷喷的泥鳅汤。
知识性 文章描述了捉泥鳅的“绝招”:将一把稻草卷成一团,踩在一只脚下,并使劲向前蹬推,把积水和稀泥排向前方,这时一只只活溜溜的泥鳅尽显眼底……此捕捉技能,委实简单可行,又极能撩拨人的兴致。这煮泥鳅的过程、方法之描述更是让人大开眼界,能够让人学而得之。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说明泥鳅的有关食用特性。——谁说这捉泥鳅和煮泥鳅的方法不是一门“学问”?
另外,说明文的文字一般较为简明易懂而刻板平淡,本文语句却是分外生动活泼,以描述性文字制胜,很是值得品味学习。
(25665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 孟宪法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家庭电话:0543---3510567
——附原文:
捉泥鳅与煮泥鳅
董其中
我老家在井冈山下、赣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是依山傍水的鱼米之乡。我上大学前,基本上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候经历过的许多事情仍记忆犹新,令我回味无穷,如捉泥鳅和煮泥鳅便是其中一桩。
当早稻收获后,稻田周边的水沟尚有少许积水时,泥鳅早已钻入沟内泥中,这是捉泥鳅的好时机。我和小伙伴们打着赤脚,腰间系上一只小竹篓,兴冲冲地奔向田间,挽起裤腿,踏进水沟,同时将一把稻草卷成一团,踩在一只脚下,并使劲向前蹬推,把积水和稀泥排向前方,这时一只只活溜溜的泥鳅尽显眼底,有的半个身子还埋在泥里,有的还在往泥里钻;我们将它们捉住,一只只投入小竹篓(顺便说一下,捉泥鳅须从其头部下手,若从其尾部下手是捉不住的),不多久,小竹篓便沉甸甸的了。我们连蹦带跳,欢快地走在回家的山路上。
再说煮泥鳅。
先将捉来的泥鳅放入水缸,让其存活五六天,使泥鳅肠胃中的脏物倾吐干净。当你要吃的时候,将泥鳅放入一只有一定深度的铁锅内,然后打入几个鸡蛋,顿时,泥鳅异常活跃起来,争食鸡蛋。待到泥鳅体内鸡蛋果腹,体外鸡蛋敷身时,将锅盖盖上,在锅底下点燃起柴火,火势见旺,只听见锅内发出噼里啪啦声和泥鳅微弱的唧唧叫声,片刻,听不见了锅内的响声了,将锅盖掀开,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只只颜色嫩黄、体态僵硬的泥鳅,横七竖八地躺在锅内,迅即注入清水,并加入自家泡制的酸菜、生姜、食盐等作料,烹煮四十分钟左右,最后浇入滚油或香油,一锅香喷喷的煮泥鳅便呈现在你面前。
这里提醒一点,入伏前煮泥鳅最适宜,泥鳅煮后骨刺酥软,能将其嚼碎咽下,而入伏后则不然。
泥鳅是产于我国南北淡水中的小型食用鱼类,肉质细嫩鲜美,除煮汤外,还可干炸。干炸泥鳅则是下酒的好菜,近年常见于餐馆。捉过泥鳅的人自己煮泥鳅吃,更感增添几分味道。
——摘自2000年5月1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