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阅读教学要觅“三源”
        ★★★★
【字体:
阅读教学要觅“三源”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容轻视。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任务几乎都是在阅读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得以落实的。阅读的过程,就是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过程。读懂文句,领会内涵,品味意境,这是不断积淀文字素养,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广泛深入、合理有序地进行阅读教学已经成了语文学习的新方向。每个站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一条血色的主线。

我们知道,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作品)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我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较快地把握切入点进行阅读指导,寻根觅源,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多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番尝试,获益匪浅。

一、引导学生走进作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作者特定经历后的产物。作者创作的背景这一特定源头不了解,要想深入体会课文,难免牵强附会。比如新教材第五册诗文《已亥杂诗》,如果不探究作品的相关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要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向上的意义就会生硬。因为,落花流水在一般的古诗文中是富于感伤之情的。而这首小诗却让我们在天涯日落落花的物象中,分明地品出了作者以落花自况,抒发自己身世之感,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的感情,诗歌的格调、意蕴达到了另一种意境。正如他在论诗时曾说的: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他的这个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同样,对这一册课文中的四篇记游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如果不做一些时代、背景的交代,就不能了解这些作品或是寄情山水,排泄心中不满,或是纵情山水,创设物我两忘的境界的主旨,就不能切实地把握作品的最终意图,发现创作的原动力,阅读理解必然一知半解,支离破碎。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初一册的单元课文编排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思路: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到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等等。生活是语文之源,课文给了我们这样一条明晰的思路,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得遵循这样的思路——平素生活里,老师与学生的交往较多,可切入《我的老师》的教学:不妨请同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谈谈印象中的老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要用具体的几个事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受。学生对亲人的接触较多,都明白亲人对自己一直是心存关爱的,于是他们就可理解《背影》,尤其是特定环境下的举手投足,其实都寄托着无限深情。诸如此类,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地思考:课文作者为什么会写得如此传神?假如你来写自己的老师、亲人,你该注意什么呢?阅读与写作自然连接,就会促使两者共同提高,语文教学理想化的进程也必然会清晰起来。

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读书与做人,越来越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重视。学会做人,才可能更好地去读书。新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探讨和思考人生态度与人生方向的。因此,阅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到蒙田的《热爱生命》,除让学生了解哲理散文的阅读思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本质,敬畏生命。这比简单的说教要有分量得多。再看狄斯尼的《勇气》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无不在语文课堂中让我们感受赶快生活的人生真谛。其实范文的这些于人的指导教育意义远不止如此。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主体,不仅是美的创造者、欣赏者,更是美的体现者。于是,行为、语言、仪表、气质、性格、情操的等等东西,在每篇文章中都相互交错,相互辉映着,不是吗?《一件小事》中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人力车夫和严于解剖自己的,让大家品评;《故乡》中的无奈、悲凉及憧憬,让大家反思;《哥白尼》等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又令人敬畏……诸如此类的情感升华与心灵净化,应该说,随时都可能闪现在我们的课堂。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更多的时候是在引导学生与伟人交谈,在有限的时空内拓展学生的生活之源。这样,我们的文化和文明的受益者——学生,不是能更快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吗?

总之,课文千姿百态,生动感人,惟有觅得源头活水,方可品出原汁原味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