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信息量
        ★★★
【字体: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信息量
作者:荆国琴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9

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上完一节语文课后,回过头来回忆这节课究竟获得了哪些知识时,会感到惘然,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整整40分钟下来,难道就这一点收获?顿觉索然无味。这其中固然有学生对语文课认识上的偏差,有受时下“文化快餐”的功利性的影响,语文课信息量的不足或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一般是以下两种:a.新授课:学生预习——教师简单介绍——整体把握——具体分析——质疑——结束;b.复习课:发讲义——学生做——教师讲——质疑。通过以上流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范围很狭窄——局限于课本(或考试的范围),程度很浅——局限于教师的观点(或标准的答案)。可以想象课堂上学生即使全部接受了师授内容,也仅仅接受到有限的信息,况且这些信息学生原本知道一些或是仅仅解决了温饱。在长期的课堂教训过程中,学生的厌倦情绪便油然而生,以为上不上语文课都无所谓,不就是那些东西在翻来覆去地炒吗?

现在语文公开课是越上越热闹,再加上多媒体的介入,真可谓图文并茂,学生兴趣大增,回答问题思维敏捷,但这是否意味着学生就有丰收呢?其实,公开课更注重形式。现在流行一节课确立一个目标,这样就势必造成内容上的过多重复,目标单一,信息量不足。

所以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信息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的堆积,也不是故意地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应当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能获得最多的东西(包括知识和能力)。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信息量。

一、增加课文信息量

素质教育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课堂仍局限于课本的话,学生只能成为学习的“机器”,死读书本,读死书,又有何创新?这样,他们怎能肩负建设的重任,与国际接轨?所以,引进新的信息,至关重要。新的信息,有时代性,或者是热点,学生关注而且新鲜。这样做,课内与课外自然就联在一起,学生也不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用“黑夜给予他的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如学《乡愁》一文,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我们可以找到如下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进行配读。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这样,课外与课内相联系,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如果加上一定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样的课一定很美,很动人。学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真的是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当然,这些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材料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课上起来效果会更好。同样拿《乡愁》这首诗来说,诗的主题表现了炎黄子孙强烈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台湾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这样一个全中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自然也想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可以趁此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还愁学生不感兴趣?如果在学每篇文章时都能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一些新的信息,这样的课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

二、增加作文写作量

语文课是言语课,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活动的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中心任务的。叶圣陶说: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至关重要。对于写作的指导,教师只靠一周两节作文课来解决,还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也给予了学生一个新的信息。以课文为例文,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思路,一定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首春的赞歌,作者抓住了春景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五幅优美的图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这几幅图画,引导学生去分析,让他们掌握写景的层次和方法。教师应特别指出,在草、花、风、雨中最难写的是风,因为风本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那我们可以着重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写风的。作者大致如此安排: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也就是说从人的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写风一定要借助于其他事物,才能表现出春风的和煦、特有的芳香和吹送的悦耳的声响。分析完毕,让学生借鉴此法,当堂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有所提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老讲:“教是为了将来达到不需要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能与写作方法的指导相结合,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然作文,不待老师改”。

三、强化学生思维量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正是以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一门学科,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就成了“工具中的工具”。它可以加大课堂信息处理密度,提高任务价值。语文教学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关键要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善于运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这个拧发条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反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这堂课自然内容充实,学生兴趣大大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调起“矛盾”,设置疑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让学生在思想上碰壁,然后才会积极思考,追根求溯。那么怎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增加信息量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只有有足够的量,才有可能引起相应的刺激,才有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进而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实现课前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不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信息量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