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课堂用语,你注意了吗
      ★★★
【字体:
课堂用语,你注意了吗
作者:陈寿参    文摘来源:中国教师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5

课堂用语,你注意了吗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陈寿参

——读《课程与教师》有感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个期待,我祈愿能有这么一个机遇,邂逅那些思想暨文字。它们能真诚地感动我们,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命历程,能让我们的灵魂发育,思想发芽,智慧拔节。比如说,我们每天在课堂上都在运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我们也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然而,你注意到你的课堂用语了吗?难道课堂话语仅仅只是传达教学内容吗?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腾学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对课堂话语有着更深刻的、细致入微的理解。下面是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小强同学,老师在问你哟!为什么和林丽同学窃窃私语?

    小强:我想,是因为林丽同学老是显得伤心的样子。

    教师:林丽同学显得伤心?老师不认为如此……

    在我们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师生的谈话,师生之间洋溢着浓浓的关心与爱护,有着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与沟通。老师关心学生,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这位教师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然而,佐腾学先生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佐腾学先生精辟地指出,“其典型是用‘老师’来替代‘我’的说法”,造成了“第一人称的丧失”,丧失了第一人称,就把自己同化于“普遍化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自己等同于“普遍化的老师”,使自己的言语即发言和评价的话语权威化,即等同于教师集体,是用教师这一公共形象与学生说话。同时,他又指出,学生的角色也因为“普遍化的老师”的确立,“而使得儿童丧失了‘我’这一主格和个性,而化为普遍化的学生这一角色”。就这样,教师成了公共的“制度化的教师”,从而获得了控制的权力,而学生却被剥夺了控制权力而处于从属地位。师生的个人关系就这样剥夺了“你和我”这种对话关系的性质,而变为内化了权力关系的“师生关系”了。

    “丧失了第一人称”的教师在课堂中便会生活在抽象化了的、以“普遍化老师”为榜样的世界之中,没有了以“我”为主格的教育世界,没有了自我的教育思想,没有了与学生心灵的碰撞,更没有了教育智慧的生成,也剥夺了“我”的人生经验。这样,师生关系就沦为权力关系,沦为硬生生的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再是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丧失了‘我’这个第一人称”的教师,借助“老师”的生活,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身体力行地行使了制度化的权力,从而沦为“普遍化的老师”,也就丧失了自我,使自己异化为他们当中的一员。那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师由于生活在制度化的“老师”世界里行使“老师”的权力,从而丧失了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力,而沦为平庸的教师,沦为“无主的花瓶”。

    佐腾学先生关于话语权力关系即人称关系的分析,细致且入木三分。面对着大师那细腻的心,面对着那些文字,我被征服了,俯首贴耳。一种油然而升的满足感、羞愧感,袭击着我。反思我们的日常用语,比如“老师”与“陈老师”,一字之差,可谓境界迥然。前者是“普遍化的老师”,是一个作为职业的教师形象,是一个“没有差别”的老师;而后者则是一个个体,一个具有活生生的教育思想的主体,是与学生有平等关系的个体,能与学生自由对话的个体,能与学生个体产生心灵碰撞与交流的个体。他(她)有着主体的人格与经验,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从而拥有着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经验的生命个体。

    再看下面的课堂对话:

    师:你觉得在孟郊的《游子吟》诗中,最能体现慈母爱的是哪一个句子?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对。就是这一句。

    像这样的一组对话中,我们在课堂中经常用到,作为教师已经非常熟练地理解文本内容,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能积极回应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然而,佐腾学先生却提出了更深刻的批判,把课堂话语的不合理性揭露得更加深刻,更加“鲜血淋漓”!他指出,在这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典型的“课堂知识的权力关系”,教师成了“评判官”,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起绝对的评判作用,这种对话是“绝望的对话”。反思我们的课堂用语,经常只是用“对”或者“错”来评判学生,而对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没有更多地关注,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知学生的心灵体验。还比如说,我们的课堂用语,“今天你真棒!”“今天你真聪明!”就值得我们思考,难道他(她)就只是今天真棒,昨天或明天就表现不好,不聪明了吗?

    “当教师作为课堂的权力性存在驾驭并强化这种权势的时候,体验到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无力与空虚;反之,当教师放弃课堂的权力,使自身无力化时,体验到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教育力量得到复兴的充实。”佐腾学先生如是说。他书中不断地强调要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就连简单的课堂用语,也体现了教师修养的重建与对童心的敬畏。如果说他对课堂用语的解构只是一颗晶莹的露珠,那么他对于“课程”、“教师”的概念的重建则是涓涓细流,而他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则是波澜壮阔的海洋。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仙游县教育局)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