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试谈课堂教学高潮的生成策略
        ★★★
【字体:
试谈课堂教学高潮的生成策略
作者:陈海光    文摘来源:浙江省永嘉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6
  前次听一老师上课,有教师指出课上的好但好像太规矩,一板一眼,少了点生气,少了些高潮。该教师很大度,笑笑说高潮可遇不可求,不是你设计出来的。该教师说得不无道理,高潮确实是大音稀声。不过,如果把高潮看得很神秘,甚至认为可遇不可求,似乎又矫枉过正了。就我的理解,高潮应该指学生在课堂的某一阶段体现出来的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高潮在课堂上尘埃落定,而备课时要有它的草灰蛇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可操作性入手,就课堂教学高潮的生成策略,谈点看法。
  一、拓展 
  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在文本的基础上,有所开拓与发展。如和生活挂钩,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如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评价,以加深理解认识;再如联想想象,纵横驰骋……前不久听一位省教坛新秀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体味了字字是泪句句含血的文句后,该教师引领学生走出地坛,走近各自的母亲,让他们回忆平时忽略的一些细节。由于有了前面较好的铺垫,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表,掀起另一个高潮。这里教师留给学生的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心的发现情的碰撞。可以说,对以情见长的文章就要在“情”上做足文章,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的高潮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相对而言,议论性的或文艺性的文章缺了前者的“煽情”,似乎难以达到高潮。但实际上由于多了知识性,拓展得好,同样会有效果,而且避免了偶尔让人觉得做作的“调情”。像《说“木叶”》,本文借“木叶”的“木”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一字之异,千里之别。由于阐述的内容较为抽象,表述得又不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基本了解了“木”的暗示性后,不妨拓展到类似的概念上,如“月”,如“柳”,让学生回忆有关带“月”带“柳”的诗句,让他们自由感受。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活跃课堂气氛,何乐而不为?当然,拓展并非任意为之,恣意尽性,它得看是否合乎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合乎教学环节的合理步骤,是否合乎文本又超越文本……有些教师也看到拓展的重要作用,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或为了拓展而拓展,或未至拓展而拓展。这样的拓展就成了纯粹的作秀,这样的高潮也就成了伪高潮。
  二、体验
  新课标倡导体验,这是明智之举。缺了体验的文本是死文本,缺了体验的学生是被动的麻木的学生。而所有的文本,没有读者的体验只是完成了一半,不能引起读者各种各样的体验的则是失败的文本。对于体验,以前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不够,有时甚至还野蛮地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权利,将其置于没有思维纬度的问题中不能自拔。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最有人文色彩,最具情感力度。教语文,除了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外,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并进而自觉体验,体验到语文的美,体验到语文的丰富和精彩,体验到语文的强悍与博大。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这样的感叹包含了多少情愫?依我的理解,绝对不应只有同病相怜与安慰,里面有痛,有愤,还有无可奈何的自欺……我们完全可以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根据白居易的窘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再如《孔雀东南飞》里写焦仲卿之死是“自挂东南枝”,而刘兰芝为“举身赴清池”,一“挂”一“赴”,有何区别?仔细体验想象,不难感觉前者更有悲剧意味,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感叹号,重在告诫,重在警醒;而后者表现了兰芝赴难的从容,倾向于赞美,如英雄般可歌可泣,可惊可叹。体验需要学生一定的情感积淀,但更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如果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走近细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那接下来的感悟以及由此而现的高潮也就不在话下了。不过,由于体验更多的是学生对课文的自主理解,带有独特性与新鲜性,所以也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如何“拨乱返正正本清源”就显得特别重要,毕竟,尊重学生的体验不是放纵或放任自流。
  三、空白
  空白如国画里的留白,计白当黑,给人无边想象。就文体而言,小说的空白最多,因含蓄是小说的生命。故除欣赏情节、人物和主题外,不妨关注叙述的盲点,也就是文本着墨多之处。如《祝福》里祥林嫂如何到土地庙捐门槛,祥林嫂碰见“我”后怎样想又怎样死掉的,小说没只言片语。只要搭个平台,学生就会想象补充,各呈异彩。再如一篇题为《桥》的小小说,说的是一教师因用奖金和捐的钱造了桥不用再背学生过溪而评不上先进的故事,原因是评委认为老师送评的材料不够典型。那么,怎样的材料才是典型的呢?文中没有交代。有位教师上课就很好地利用了这点,请学生给评委写一封短信,告诉评委他们心目中的老师。这样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散文也可作类似的处理。散文虽号称“散”,但事实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可以让散文更“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香月色下的朱先生体味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那在平日里他是怎样的,能否举一些细节?文章集中写了其当晚的心理,平时的表现则可以由学生自己发挥。而且,两者加以简单的对比,就能更好理解朱先生特定时候的特定心绪。相对而言,议论文的空白处理较为抽象,似乎难以把握,实际上,把抽象的道理事实化,就是很好的空白挖掘。如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文中的九则寓言都有现实的指向,但钱先生点到为止,语焉不详。如“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再如“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多学生能找出具体的事例加以印证。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高潮也就不请自来。
  四、疑点 
  疑点就是文本存在的模棱两可之处,矛盾之处,模糊之处,和空白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强调的是文本的特别表达或处理。对教师而言,备课时发现了疑点也就基本预示着课堂高潮的出现。毕竟,有疑则争,有疑则论,道理浅显不过。如《项脊轩志》,可以抓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亭亭如盖矣”,问学生树是谁栽,把教学推向高潮。其实产生争论的原因很简单:断句在“吾”还是“吾妻”之后。而树究竟是谁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论战中开拓了思维,体验到了归有光无声的凄凄之痛。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鸳鸯一般恩爱在水里,树上怎来的鸳鸯?而且,还是“夜夜达五更”?是作者错了?这问题一出,除个别学生会提示说鸳鸯也生活在河边树上外,一定能引起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而如何找到文本的疑点,除了抓语言,也可抓内容,有时候多问个为什么,疑点就出来了。譬如《失街亭》对诸葛亮的描写,孔明自然是用人错误,但依其精细,难道真在最后嚎啕大哭之时才记得先帝临终之言?若想到这层,就更能理解对他从神到人的形象的塑造,更能体会他在偶尔一次“用人唯亲”上的自责。再如《项链》里路瓦栽先生为什么在丢失项链后没责骂玛蒂尔德而选择了赔偿?当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女主角身上的时候,看看男配角,无疑打开了另一扇丰富的大门。学生完全可以由此对文本主题展开多样化个性化的解读,形成高潮。
  五、安排 
  巧安排,即灵活地处理教材并设计教学步骤。先举一例子,有一教师上《世间最美的坟墓》,在讨论了因托尔斯泰人格魅力而使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的问题后,老师问怎样装修才能使坟墓更美。 这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老托坟墓的朴素和其中蕴藏的高尚人格,也是比较有价值的。可由于问的不是时候,学生反应并不强烈。但若把这一问题在大致感知了坟墓的朴素和寥落后马上插入,学生会八先过海各显神通,给你整出各式各样的“花坟”来。如果有学生在热闹之后幡然醒悟,提出异议说并不需要再作修理,教师可顺水推舟问为什么;如果学生仍沉迷于各自的设计当中,教师可当头“棒喝”:大家设计的坟墓都很美,但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坟墓是最美的?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同样的问题,问在不同的时候,收效迥异,就看你如何安排。再如《种树郭橐驼传》文末一句“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这“嘻”感情较为复杂,更关系到对文本内容的确切理解,学生难以把握。按照常规的处理,可以放在最后,由学生体验。这样做未尝不可,但似乎少了点“生气”。所以不防以错为对,由末段如手,先由学生理解“嘻”为“快乐”“高兴”,在落实上文有关内容后,再引导学生体验“嘻”字,悟到快乐其表,痛心其实的“确解”。这样一落差,学生会体现出积极的求知状态。因此,所谓的巧安排,不是天马行空式的为所欲为,而是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和教材实际,能打破常规又水到渠成地突破文本落实文本。
  六、形象
  无论怎样说,文字相对绘画、电影、话剧等感官艺术说,总是失之于抽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讨论《药》里康大叔这一人物时就可要求学生演出来,注意动词和细节的表现;再如上《林黛玉进贾府》就把王熙凤画出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画好后稍作观察并讨论,就基本能洞悉人物阴险、毒辣、狡猾的另一面。把“寻常看不见”的表演和简笔画引入课堂,“偶尔露峥嵘”一下,学生焕发的热情你是想象不到的。就平时的教学实际而言,说明文由于体裁的缘故,很难形象,学生上课兴致寥落。其实,越是枯燥乏味的内容越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让学生爱学乐学。如前次听一教师上《这一世界的音乐》,这是一篇纯粹的说明文,但课上得情趣盎然。原因很简单,该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各类动物的声音,也就是音乐。这样就要把枯燥的东西用形象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课堂效果自然和传统的教学有天壤之别。再如《神奇的极光》,有教师用抢答题的方式把有关极光的内容加以梳理,要求学生加以判断和印证,效果也出奇的好。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她的形象化,作文如此,课文也如此。如果仅局限于干巴巴的主题、段意等分析,也就扼杀了语文的味道,也让高潮不知所踪。形象,应该是教学所极力追求的大境界。
  ……
  关于课堂教学高潮的生成策略,除上面提到的几点,还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利用多媒体等,但由于这些和文本有距离,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故不赘述。说到设计,现在有人坚决反对对课堂的预设,认为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侵犯。就我看,这是可笑的自欺欺人。走进课堂,你不可能没预设,不可能一点底都没有,让课堂处于无政府状态。所区别者,也就预设的痕迹或浓或淡,给学生的空间或大或小。借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话说,“预设在生成中升华,生成在预设中精彩”。课堂教学的高潮的设计,就是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舞台,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支点,让高潮在生成当中精彩,让生成在高潮当中升华。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