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镣铐”下的舞蹈
          ★★★★
【字体:
“镣铐”下的舞蹈
作者:叶昭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20

“镣铐”下的舞蹈

                             成都龙泉中学  叶昭

 

上学期,我上了一堂让我刻骨铭心的课。

所上的课文是《观舞记》,上课地点选在学校多媒体报告厅。 报告厅钥匙在上课铃响时终于送到,课堂教学就在师生的慌乱中开始了……

    首先,是学生交流习作,因为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春晚舞蹈《千手观音》进行描写。两位学生扭扭捏捏读了自己的习作,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同学们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学生为语言表达而苦恼的情况下教学此文,我认为是最有利的教学时机。

    进入新课的研习环节。经典之作,大家手笔,值得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真恨不得把知识点一股脑儿全塞进学生的头脑。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哦,还有重点词语,还有重点句子,理解探究,不、不、别忙,朗读训练是多么重要,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必不可少……学生自然紧张得手不停,眼不住。

    一堂课已经过了二十多分钟了,孩子们由紧张变得懒散起来,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显出不耐烦的神情。但这时进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语言赏析、写作借鉴”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本来打算引导学生咀嚼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然后再一次播放《千手观音》,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借鉴课文语言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我展示出精心制作的课件,用不同颜色标出重点句段,试图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但这时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再集中,纪律开始散乱,课堂失去了往日积极活泼的气氛。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他们的情绪还具有较强的易动性与情景性。

一位平时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故意大声地叹了一口气。我愣了一下,本想放慢节奏,活跃活跃气氛。但,不行,教学任务还多,我又急急忙忙往前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将文章写得极富感染力?学生一下就沉默了,难堪的沉默!一位胖胖的男生举手说道:“老师,我不明白什么叫语言技巧?”我只好返回到语言品味上,再反复诵读,理解……下课铃响了。

看着孩子们反映冷淡的脸,课后,我不禁黯然泪下。夜深人静,我在我那本名叫《自言自语》的教学日记中写道:“南方草木萌发的季节,树木托起了它嫩绿的新芽,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阳春即将到来,而我的心中,却下起了一场凄楚的秋雨。业务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举步维艰。”

我意识到,我的教学出了问题。第二天,我找了几位同学谈心,一位懂事的女生告诉我:“老师,以前我们特别喜欢听您的课,那么生动有趣。可是这学期,你变了,老是教我们怎样答阅读题,我们更喜欢听您上学期的课。” 我心里一怔,谁说初一的孩子不懂事,他们真是切中要害了。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的艺术性与生动性,却忽略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知识能力的过关过手,有 “凌空蹈虚”之嫌。从职业学校调到普通中学这一年来,我努力实现自己教法的转变,尤其是在上学期,我怀着一定要提高学生成绩的勃勃“野心”,特别在乎对考试的“瞄准”,但又矫枉过正,落入了条分缕析、刻板操练的窠臼。

    痛定思痛,我悟出了以下道理:

第一、阅读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追求课堂容量,教学内容不能过多过杂。阅读教学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会“一面”都不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每一堂课集中精力解决好一、两个问题,让学生知识、能力过关过手,学有所得,就是最高的课堂效益。如果教师像蜻蜓点水般泛泛而,学生学得懵懵懂懂,其实是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第二、落实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

教师上课都希望通过有效地调控,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而学生则不同,他们希望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轻松地学习。这样,落实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之间就成了一对矛盾。

如果处理不好这对矛盾,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照顾学生的喜好,课堂热热闹闹,但教学内容散乱,教学目标无从实现,学生成绩一塌糊涂;二是只重视教学目标的落实,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佳。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图从方法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读写结合,过关过手,却忽略了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我念念不忘的是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却忘了对教学中最主要的因素——的关心。我片面理解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片面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把教学问题设计得过大过难,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把所提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将文章写得极富感染力?”改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段话,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孩子们一定不会无从下手;如果我在学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循循善诱,让他们理解、品味语言,获得审美的愉悦,再读写结合。那课堂效果一定会大不相同。

这堂失败的课触动着我,教学反思却让我获益匪浅。我深深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学生接受能力、心理需求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实现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与情感陶冶交融起来,一切从“学情”出发,教学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全系于语文老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和主动精神。”每当咀嚼钱理群先生这句话,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就涌上我心头。真正的强者,是失败后善于总结反思的人,是在失败中站起来的人。我将在反思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因为我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无尽的爱。

      

                                                         2006年10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