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
【字体: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作者:叶茂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8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安徽金寨县汤家汇镇中心学校 叶茂(237364

          通讯地址:安徽金寨县汤家汇镇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237364

          电子信箱:ahjzym@yahoo.com.cn

          电话:0564-7739030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当代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它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学校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而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主要活动,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的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语文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努力开掘他们的潜能,激发其创造性。它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它包括对生命的探索,对丑恶的蔑视,对苦难的怜悯,对前途与未来的思考,对快乐与成功的讴歌,对崇高与伟大的赞赏。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社会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成果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因此,恰当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育是众多学科教学中的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为根本的学科教学,更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年开设,从不间断,而且所占的课时最多。可以说大家对语文还是很重视的,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笔者认为最大的不足是语文教学本身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对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的思考和培养,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败。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一个完整实在的人的最大的用处或功能。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关于“人文”与“人文素养”的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此作出过阐述。《周易·贲卦·象传》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叶朗先生认为:人文素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精神,这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素养的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即独特的精神文化。华中师范大学的杜时忠教授在《人文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大致说来,人文素养涉及时性的是人自身如何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个人。它涉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文素质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在西方,体现人文素养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 )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指贯穿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所以可以说根据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和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对人文素养的内涵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人文素养就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是以人类以往创造的文明为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释放,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讲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它包括一种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通俗来讲,就是人的良好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它促使人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一切,重新审视自己,关注自己的一切变化,并努力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可以说人文素养是影响到人的一生。


  二、语文教学的功能价值                                                      
      

1.传承文化的功能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无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中国的语文传承文化的功能更为明显,因为它不仅承担着记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文化的任务,而且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语文就不是简单地接受这套语言符号系统,即学习汉字本身的音、形、意,而是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与文化的联系,从而了解并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受到民族心理、思想、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熏陶,培养对本民族的深厚感情。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何从了解祖国悠悠五千的光辉历史。负载文化,传承文化,是语文的重要功能,也是其本身自有的功能。
  2
.交际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并掌握了语言文字,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文化,掌握了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我们就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地与别人交流。学好语文,同时也就为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提供了一把钥匙
,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3.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的学习过程,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语文充满了生命活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饴养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人起教化作用,促进人格的健全。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孕着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人文价值、人文内涵,对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可以这样说,语文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立人”的效果。


  三、语文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无时无刻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而社会的关系、社会活动正是依赖语言才得以体现、运转、展开。所以说人、社会、语言是三位以体的,不可分离。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即语言的能力,这里的语言包括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听、说、读、写的各种语言能力。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语言最能表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的所以能力都是以语言能力为前提或核心的。人们在语言中沟通、交流。马克思说劳动使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但我觉得正是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能够自主思维的高级动物的根本原因。语言使人意识和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的生存成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生存,成为生命意志的体现,成为认得意义——即信念、理想等等的追求。语言也使人突破了各自感觉的局限,使人的认识不断地从个体扩大到全体,全社会,甚至全人类。使人不断通过语言这一途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人的意识和精神的接受过程,也是培养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过程,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蕴涵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的心灵之声的语言对具体个别的心灵的同化。总之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很多人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而已,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语言不单单是思维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中反映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人生命的本身。而且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人文价值,而且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就是要实现语言这一无与伦比的育人价值。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现今的语文教育是很多教育专家的极度担忧的。老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沉旧的课程教材,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和不健全等等一些问题。                   
  虽然全国上下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高考的政策没有变化,学校教育基本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必然导致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只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的,一味强调高分数,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要求,这就使人文教育从根本上受到了削弱。教师在讲解语文课程的时候,过于注重对文字、课文表面问题的分析,而且大部分的讲解都是依照教参,没有加入教师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太注重理性分析和知识灌输,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比如,在文体讲授和写作指导中,教记叙文总离不开“三叙六素”(顺叙、倒叙、插叙,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教议论文就只有“三论两据”(序论、本论、结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教说明文除了几“序”(说明顺序)几“法”(说明方法)就没戏了。再如,在篇章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时空序列或事理逻辑角度作精细的肢解: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层次,段落,或只热衷于设计精致的板书。不少教师太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念经式地草率读过课文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的“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的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些做法都遭到过反对和批判,这种只重文体共性而忽视每篇课文的个性,只要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与匠心于不顾的教法,结果把有血有肉完整有机的作品抽取剥离成了死板空洞的一副副“骨架”和“驱壳”,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误。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使本应生动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出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对字、词、句的结构分析,对篇章的层次分析,对作文形式的掌握,可谓驾轻就熟,当他们把一篇美文分得支离破碎时,他们却恰恰忽视了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而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须知,我们片面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看不见使用工具的人,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成为语言技术分析家,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精神健全的人。只学到了别人的文字而忽略了文字背后蕴藏的意义和精神。    

 

五、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人文底蕴
  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素养培植的重要材料。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
,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方面出发选一些相适应的作品,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等人类品质,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这对老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体现了新的课改精神是从关注人的发展的总目标出发,以铸造学生思想、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近期目标。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课程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极为丰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内容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间,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赏析,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品德能力的健康成长。例如,在《鹤群翔空》一文里,当分析到鹤鹰激战场面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当场思考讨论一个问题:鹤群为什么能战胜凶恶的苍鹰?学生通过讨论发言,都能体会到鹤群的团结友爱的精神。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人心齐,泰山移。动物世界如此,一个班集体乃至整个社会也是这样。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充分利用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领悟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既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又使课堂教学浸润着人文素养。                                                  

2.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需要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一个人的品德能力的优劣最终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同样地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们的品德能力的不同,人们对于环境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而环境可以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                                            

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教师同样也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学生集体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笔者认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的主阵地。一份有关“环保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环境意识人皆有之,但70%的学生却产生这样一个错觉:环境保护是集体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显然,学生漠视集体,漠视周围的环境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然,他们也就不会去维护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难道你能忍心对此放任自流吗?语文老师肩负的任务是,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完善学生的理想人格。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让人感慨万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赏析,进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的责任意识。前苏联马卡连柯说过“集体越大,个人也就越美,越高尚。” 尽管《勇气》、《公输》两篇文章时代不同,国籍不同(前者是美国狄斯尼记述与二战有关的小说,后者是记述我国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散文),但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两篇文章的作者却像穿越了时空的精灵一般同时告诉我们全人类的一个共同心愿:诅咒战争,珍爱和平;在《秃鹰之死》教学中,笔者特地这样设疑:同学们,奥运会秃鹰之死只是一件小事,却引起作者如此的关注,是作者的小题大作吗?杀害秃鹰的凶手是谁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杀害秃鹰的凶手是工业污染制造者。今天的秃鹰就是明天的人类、杀害秃鹰的凶手也是杀人的凶手、工业污染制造者可恶……紧接着我又问:那么,你们认为目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什么?这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制止工业污染,保护环境。最后,笔者告诉他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有时又是多么的伟大呀!这样一讲,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用老师多说,他们就会切身体会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同时,也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文品格。 

3.教师要成为实践人文素养的典范
  教师要充分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不要在个别字词上过过纠缠,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学生一起分享。注重运用活跃于课文言语中的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去规范学生的自己的心灵活动和生命活动,注重通过讲解,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就、也就是在形成新的言语方式的同时形成新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突出特征。教师良好的思想品格,对学生的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素养的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尤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教师要爱护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思想。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个性独立非常重要
,它实际上是形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方面。总之,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教师的行为言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实践人文素养的典范。“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师要身先士卒,高度敬业,恪尽职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仅要倾听真理和学习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真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与意志紧密的联系起来而融为一体”,使教师的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传道者。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人文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的观念、途径、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内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字数:7200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