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玉树临风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地创新。因此,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每一个学科进行创新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素质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素质。我们在构建创新素质的时候,既要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又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塑造。许多研究表明,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所以,我们要用创新思维带动创新能力的培养,用良好的创新能力推动创新人格的形成,从而促进创新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不受固有的、习惯的观念和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进行新的探索,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尽管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在语文课堂上怎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首先,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试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教育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下,才会思维活跃,没有顾忌,勇于质疑,既尊重权威又敢于挑战权威,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绝对权威,而应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宽容错误的看法。
其次,要启发质疑。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有创新可言。我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说说如何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的导入和初读课文是问题的孕伏期。这一阶段,不要急着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我们的实践说明,热衷于后者,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在问题的孕伏期,学生要尽己所能解决部分字词,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可以尝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读书方法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思考,边在书上画注。
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归纳整理,并帮助明确主要问题,特别是要鼓励有创造性的问题。估计学生解决主要问题有困难的,老师可适当补充铺垫。对在解决主要问题过程中能解决的其他问题,留待后面解决,否则可先解决。对梳理出的主要问题要重锤猛敲,腾出充裕的时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然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不断地循环往复而产生的。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请学生根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说出如何造新一代的石拱桥。这样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用发散思维想出有多少种改进的方法,然后用聚合思维把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好的创意,在这个创意上,还可以发散开来思考,再得出更好的创意。创新思维又是一种跳跃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推测,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创新思维离不开求异思维。遇到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有多种 答案和意见。比如<<范进中举>>这一课,教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范进这个人。有的说范进是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的读书人;有的说他是小人得志便疯狂;有的说范进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另有一个同学的观点却与众不同:他认为范进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努力,永不放弃,终于成功了,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老师肯定了这种看法,鼓励了他有自己的见解,不随大流,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培养求异思维。
三、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独立地的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与运用知识、技能和发现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与一般活动所需的能力相比,创新能力主要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影响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是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每天坚持写日记,就能训练观察能力。教学中经常进行观察日记评比,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察的习惯,也可以进行限时观察比赛,看谁观察最仔细,这样坚持不懈,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文课有很多可以训练想象能力。如<<智取生辰纲>>,要求学生写出吴用他们谋划、劫取生辰纲的具体经过和劫取后的用途,这就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根据课文隐含的内容加上自己积累的素材得出一个全新的独特的结果,使想象力得到锻炼。另外,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学习的习惯,日积月累,塑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格,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使他们受益终生,从而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