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执”
        ★★★
【字体: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执”
作者:刘长清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7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执”

无锡市张泾中学   刘长清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今天,笔者尝试着梳理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即四个“执”——“以美召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德化人”。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一定非要将这四个“执”都全涵盖,这需要具体篇章课堂教学,具体设计之。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在我们江苏省刚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学期,原锡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书记张伯明先生,以我们学校课改领导委员会总顾问的身份,听了我一堂课,是教学《山中访友》一文。课后,老先生与笔者交流。言,以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主要是效法前苏联;当然,实际上这样做,也的确颇为有效;只是,在当前我们还得必须在继承中有所发展。老先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大的框架而言,无非是在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以及扫除字词障碍之后,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细处探究课文精髓,如能再拓展开去,当然最好不过。

笔者,想了三年,也实践了三年。在老先生所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大致的流程设计框架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着梳理出中学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内在理路的四个“执”,亦即四个坚持或曰四个维度——以美召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

 

赋、比、兴,风、雅、颂,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六义”;其中“比兴”手法,更是《诗经》中运用最多、最广的表现手法。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可见,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意识到了要想说明更重要的事情,最好是先说点吸引人的材料。这也就是为什么“雁过留声”要在“人过留名”的前面的原因了。

学生写作文,还效法类似成功作品的做法,用上恰当的题记,以吸引阅读的人。或用名人名言,或用诗文佳句,或干脆就把自己文章中最精彩、最能体现主旨的中心环节的写作段落摆在了题目之下,正文之上。何也?全为吸引人也。

而我们教者的课堂教学,先来点材料以吸引学者,也是相当必要的。

笔者甚而认为,这一点不但必要,而且是正题讲好的极为重要的前提。总体上是想在起先,或创设情境,或营造氛围,或渲染感情,来吸引学生,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把这一大环节称之为“以美召人”。

接下来,或教学词语,或分析文体,或感知课文大致内容,这都属于粗读,也可以说初读。方法上,或全班交流,或同桌讨论,或小组探究,但是,总体上这个环节分析的都是硬性的知识或者方法乃至技能。因而,笔者称之为“以理服人”,从而掀起一堂课的一个小高潮。

为了把故事情节讲述得更细腻,把人物形象分析得更鲜明,把文章主题把悟得更准确,把唯美语言体会的更真切,就会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更深或更高的层次,或个人体验,或群体反思,或小组质疑,或合作探究,或全班品读。这个环节的作用更是至为关键,或引领,或点拨,或分析,或归纳,或评价,或范读,总之教者的水平如何、功底怎样,在这个环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全面。这也是一堂课最容易出彩的地方,是学生最容易独抒己见展示自己才华的时候。兴趣在这里得到最有效的激发,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切地交流,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实在地碰撞,火花在这里得到了最美丽地绽放。可以讲,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教者与学者的情感都产生了共鸣。笔者,将这个环节称之为“以情感人”。

当一节课上到最高潮过了之后,一则为了巩固起见;二则为了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将课堂的内容的量放大化,将课上的语文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理解与思想感情升华上去,接下来的环节,或比较阅读,或当堂练笔,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甚而推荐书目与网站。当然,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无论怎么拓展,怎么放大,怎么升华,都离不开文本;也只有在理解、吃透、消化了文本的基础上,这些环节的设计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最终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将这个环节称之为“以德化人”。

要而言之,“以美召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这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执”,诚可谓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大支撑、四大维度。

 

事实上,一篇现代文的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的内在理路,也并非将上述的四个“执”都全囊而括之、含而兜之。具体文章,须特意具体设计之。对上述四个“执”,会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侧重。

如果用小说的情节走向来论这四个“执”,则分别一一对应的是:

“以美召人”——开端

“以理服人”——发展

“以情感人”——高潮

“以德化人”——结局

众所周知,人的手只有长在人的身体上——手臂上,才能称其为手;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与器官,我想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同等的,不能分主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四个“执”对于每一篇现代文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这四个“执”的确是有所侧重的。如果,还是拿人的器官做比喻,我想也还是合情合理的。试想,人们对待心脏与头发,终归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时候,这四个“执”出现的有所侧重,也同样是合情合理的。

以文体而论,教学说明文和议论文,恐怕还是“理”占得更多一些;而教学记叙文、抒情散文只怕还是“美”和“情”更多一些。

由于此点事关具体文章与篇目的教学实践,必须得具体来论,不好做统一的泛泛而谈。然而无论怎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理路,必须有几条原则范围之:

——有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理路,如果呈现无序状,则不但让自己混沌,也使学生如在雾中,甚而听课者也有如坐云里之感。如此以来,整堂课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有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理路,还必须有层次性,必须符合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整体(感性)   部分(分析验证)   整体(理性)。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和谐。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整体设计理路上要和谐,而且每一个具体的环节的设计与规划,也必须和谐。惟有这样,我们的整堂课,才显得和谐。

——时代感。我们终归是现实中的人,而现实又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所以我们去理解文章的作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除了“神游冥想”外,还得打上我们的时代的烙印。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当前,为人师的吾辈,对此更应再三致意。关于这一点,江泽民主席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极为精辟:新时代的教师须要与时俱进。笔者不再赘述。

 

  释:

①②、宋·朱熹撰《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第4、1页。

③、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一个著名栏目。

④、陈寅恪撰《审查报告一》,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432页。

⑤、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三联书店(北京),2001年7月第1版。

2、《中外教育简史》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3、《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孙春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99页。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第123页。

5、《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  吴刚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61页。

6、《对话语文》钱理群  孙绍振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189页。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