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图文]语文“变序型”课堂结构设计
        ★★★
【字体:
语文“变序型”课堂结构设计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31

 

“变序型”课堂结构,其目的:一是改变线形、封闭型的教学结构,打破所谓“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初步巩固——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程序;二是探求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变序型”结构的特定规律。

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学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即认识能力、语言理解表达能力、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能力、自我检测能力等)。是用传统思维方式“慢嚼细咽,喂给学生”,教师一段段讲,学生一段段听,按常规程序完成学习任务,还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迁移原理,使学生举一反三学得更多更好呢?答案当然是后者。“变序型”课堂结构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反常规地处理课堂教学节奏,重新编制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处理,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结构,缩短了学生阅读中自己认识、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再发现再提高的效率。这种“变序型”结构促使教师把大量工作转移到编制、传递知识信息和学生学法研究上来,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统一规律,那么,语文能力系统、基础知识系统、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手段使用等形成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看(如双圆),能力系统是核心,知识系统是能力训练的基础;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这一特定内容与教学特定形式看(如包含双圆的外三角),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又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佳结构模式。

根据上述关系形成的“变序型”课堂结构,针对语文知识规律,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课型。

1.问题教学型

教师钻研教材,挖掘文字教材中语言因素,或用电教手段重新编制知识信息——教师精心设问,用问题引路,采用变序教学思维方式。有的课文哲理性较强或内蕴意义较深,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按照传统顺序讲读法,又颇费时费力,学生不能直奔重点,突破难点,这时教师把教材中重点或难点,设计成悬念式问题,再引导学生返顾全文,深入探究,步步逼近,破除悬念,解决问题。这种结构,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浓郁的学习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中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加快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信息交流、反馈的速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2.一点突破型

教师深入探究文字教材,找出教材中的关键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以这一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课型跨度大,但省时间,收效大,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设计这种课型,教师要注意把握“两种思路”,即教材中作者的思路,学习心理所能承受的理解思路。做到“两个结合”,即本篇课文教学重点与单元训练目标的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这个“点”,才是体现教和学的思路的“亮”点,才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突破点”。

3.逆向型

教师紧扣住课尾点题的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一下子“沉底”,然后围绕中心返顾全文,逐渐“浮”上来,这一“沉”一“浮”的过程,即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这种课型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体现教学目的的语言因素,逆向追溯。这种课型教学节奏快,跨度大,但学生有一种学习欲望和探究心理的紧迫感,因此,组织得当,是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

4.反馈型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序,用视听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大信息量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课型不仅仅是个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更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的优化结构的优化组合,也是课堂内外,德智体美劳诸种训练目标整体结合的过程。既可开拓学生视野,又可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结合型

我们主要打破单向顺序的传统模式,但不排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顺序型”课堂结构。两者在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结合型”课堂结构。

有的课文,如科学小品、科学说明文,层次清楚,内容集中,一般可采用“顺序”教学型,在“整体认读——重点探究——整体总结”这一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讲解,攻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效果。但有的常识性课文涉及天文、气象、地质、海洋生物等知识,学生缺乏直观形象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后,必须善于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切入”教学重点,对重点内容变序处理,达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有的课文,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采用并列式情节结构。教师可在“顺序”教学中,对重点内容“变序”处理,使课堂结构做到“常中有变”,起伏跌宕。这种结构,不仅使课堂节奏有高潮,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特征,而且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后,集中力量解决教学重点。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