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辨证看待“散文化”课堂
        ★★★
【字体:
辨证看待“散文化”课堂
作者:郭小钳    文摘来源:惠安高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8
    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上课轻松随意,擒纵自如,包罗甚广而教法灵活,显得洒脱不羁,自在而从容,教学设计近乎完美。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追求“散文化”。
    “散文化”的语文课长短随意,形式不拘,“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像散文一样有任心闲适的自由度,有信步而行的自在感,有随物赋形的灵巧性,有行云流水的天然美,因而师生身心放心、愉悦。
    “散文化”的语文课语言精粹,知识丰富,包罗万象,如广角镜,似万花筒,使人如置身于浩瀚的大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对知识的追求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也会因为自我感觉到渺小与平凡而生企慕之意、搏浪之志、弄潮之心。
    “散文化”的语文课如谈心,自然随意,倍感亲切。其亲密无间之感令人心仪,其诚恳率真作风让人心醉,其个性色彩让人着迷。
    “散文化”的语文课或“起笔”不凡,或渐入佳境,或渐见妙语,或曲折有致;重彩处如泼墨,点染处似惜金;看似随意旁逸实是运思精巧,很像笨拙平淡却能启思引悟。
    散文讲求“意在笔先”、“意高则格高”。“散文化”的语文课也应力求以意运思、驾驭课堂,能着眼学生智力的开发、人文素养、丰富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力求意图明确、意趣盎然、意境优美。
    散文创作要有写作冲动。生活中积累多了、发酵多了,喷发而出成为美文。教师知识储备足,经验丰富,精神饱满,激情满怀,才能以情引情(学习的热情、求美的激情)、以趣激趣(学习的兴趣、排难解疑的乐趣)。
    散文的美,美在适当。强调语言表情达意的恰到好处和顺畅活泼。“散文化”的语文课上多了,学生也能在语言运用和品析中力求“恰到好处”,在思维实践、处理问题中力求流畅、灵活。
    散文的美还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课堂有实在的内容,学生有确实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追求教学设计美、教学语言美、板书美,学生就可能在美的熏陶中学会追求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但不可忽视的是,轻松、随意、丰富、有个性、求美的语文课未必就是最优化设计的课。
    “乐学”应该提倡,而“苦学”也有其必要。一味想让轻松与愉悦充满课堂,往往会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满堂闹”或“满堂彩”的背后,不是失之虚浮无用就是失之虚假无德,这样的事实并不少见。
    “随意”的课堂偶尔出现,是一种调剂,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教学机智。但“随意”次数一多,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再集中,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能否实现,目标失落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都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丰富”一般是好事。课堂容量大,信息交流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有多方面的收获。可我们知道,太大的信息量会使思维的活跃性受到抑制,使被动接受成为习惯,易使人疲倦且恢复很慢。一旦头脑中不能被利用的东西多了,人的分析判断能力反而会下降,兴趣会变淡、消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教学“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是一项追求、一种高度只是没有对学科特点的充分认识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领会,不能既宏观把握又微观探究,则常常会大而无当、泛而无边、趣而无用、活而无度。
    不能因求美而“失真”(真实情感的缺失及虚假繁荣), 不能因求美而“失实”(不能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没有太大的实际收获)。不可只注意“语言美”却不管学生能否理解、接受、共鸣。不可只求“形式美”而让学生放弃独立思维甚至放弃思维过程来“适应”老师的“教学设计”。要不然,“美”则“美”矣,“人”却缺失了。
    概而言之,既要追求教学的散文化、艺术化,又要明确“唯美”的追求容易失去原本更重要的一些东西。再好的方法也应符合自身和使用对象的实际,也要灵活运用才有功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