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课堂举例中的“就地取材”
        ★★★
【字体:
课堂举例中的“就地取材”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务川民族寄宿制中学 向贵华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课文的分析,还是知识点的讲解,举例,都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
举例,是相关知识点的运用与展示。如果例句本身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话,它不但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它还可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对该例句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欲忘不能。从而,通过例句的回忆,形象直观的再现知识点,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课堂举例,大多数教师只是照搬资料中的例句。确实,那些例子有的出自名家手笔,有的源于课文篇目,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勿庸置疑。但由于作者生活经历或时代背景的差异,这些例子反映的内容和目前学生的生活有较远的距离,学生记不牢记不准,甚至难于理解。于是便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讲“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朱自清的名句:塘中的月色犹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梵阿玲为何物?尽管注释说是一种乐器。可“乐器”就更为笼统了,学生又怎样能从例句中体会到通感的特点呢?此时,如果老师能将知识点完全吃透,融会贯通,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形,就地取材,举一个形象生动更贴近同学们生活的例子,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比如,现在我们的讲题是修辞中的“借代”。什么是借代?它和借喻有何不同?我们讲述了各自的特点及它们的区别后,发现不少学生仍然是混洧不清。此时就有再举例说明的必要了。于我便向班上唯一的那位近视眼同学提问:“眼镜,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吗?”不等那位同学站起来,全班同学的眼神“刷”的朝我射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今天怎么也称他‘眼镜’?(平时有同学这样叫那位同学,我曾批评过他们。) 这时,趁同学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接着说:“其实,刚才我向李双同学(近视的同学)提问的那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经此一点,同学们恍然大悟,一个个纷纷叫嚷:“眼镜,眼镜就是借代。”借着同学们高涨的兴致, 以此例来进一步讲解借代的特点以及它和借喻的区别。虽然这位同学“眼镜”的叫法在班上传得更开了,但同时,同学们也因此忘不了何为借代,以及它和借喻的区别了。
课堂上如果能够就地取材的举出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生动例子,这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由于这些例子反映的内容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他们便是例子描述的主人公,就会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易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在“就地取材”的时候,切忌只顾及例子的趣味性而使之趋于低级庸俗,甚至出现伤及同学自尊和人格的情况。一定要注意例子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

联系电话:13985676990//0852-5622100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