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正文
论科普作品的人文化
          ★★★
【字体:
论科普作品的人文化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12

论科普作品的人文化

朱长超

       通常,传统的科学普及的主要目标是传播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宏扬科学精神。科普作家的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过程和方法、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的历程。这些科普工作,对于促使公众理解科学,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培育科学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更高的科学普及的目标上看,这样做又是很不够的。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日趋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日趋渗透,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人文化。因此,科学普及只介绍科学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科学普及正在提升为公众理解科学,要实现这个提升,科普作品要与人文知识相结合,科学精神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科普作品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科普作品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是指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所谓人文科学,是指以人和人类社会为对研究对象的学问,一般是指文学、政治学、史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艺术等。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和在人文科学和人文氛围滋养薰陶下的建立的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收获的总和。

科普作品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无论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科普作品所担负的任务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科学本身具有两重性。科学的两重性需要用人文精神防止和减少科学的负面作用,防止和避免科学的异化。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结晶。科学作为人类的认识自然成果,它可以成为人类方法和工具。这种方法和工具,具有两重性。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损害人类的利益。核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医学、能源,也可以用来制造威胁人类的武器。科学研究的有些成果,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有着损害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条件的一面。DDT发明后,曾被广泛地使用于农业生产,成为防治害虫的一种重要农药。但是,它却造成了生物链的破坏,造成生物的大量死亡,造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

     如何减少科学对人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地使科学为人类的安全和发展服务,这就需要科学研究和应用,都应用人文精神加以指导和规范。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遗传工程的研究被严格限制,克隆人的研究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制定了法律,只允许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不允许进行生殖性克隆研究。可想象,如果有人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制造了对抗菌素有抵抗能力的炭沮菌,对人类的威胁将有多大。如果不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对克隆技术加以限制,克隆人的兴起将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未来产生多少消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普及中提倡人文精神,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所作的科学总结。它是从科学史上总结出来的一个沉重教训的反思,是近代科学史留给人类的一.项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纳粹德国都曾的一些科学家出于反人类的目的,运用反人道的方法,进行为种族主义和侵略服务的科谓科学研究。日本某些科学家对中国人进行细菌实验研究,德国人对集中营囚犯进行冷冻极限研究,对犹太妇女进行强X光绝育研究,对患有遗传疾病的犹太人全家枪杀后进行标本研究,其目的是要证明希勒的种族主义理论的正确,是要寻找有效地灭绝犹太民族的方法。为什么有不少科学家竟然孜孜地从事这种非人化的研究呢?美国科学史家萨顿认为,其原因出于他们是缺乏人文思想的技术痴迷者,他们为科学而科学,为研究而研究。“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状态达到那样一种程度,致使他们对人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毫无知觉。”。

       二战以后,科学思想家反思这段时间科学研究的历史教训,深切感到科学家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研究必须符合人文精神。爱因斯坦曾对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们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这不就是一种珍贵的人文精神吗?在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居里夫人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他深刻指出:“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还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推崇居里夫人在荣誉、金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正是从二战中少数科学家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国际医学界也要求医生重新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言”,从一个方面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中,也强调用人文精神关怀人类的发展,科学要渗透人道的精神,科学工作者要具有人文思想,以保证科学技术为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服务。为了人类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不能丢弃人文精神。

可见,重视人文精神,是反思人类历史进程的经验教训后的一项重要收获,是总结科学研究进入岐路的历史错误所得到的科学启示。科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呼唤,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成果,对于我们发展科学,对于培养新时代的科学家,都具有深远的价值。我们的科普作品应该渗透这种精神。

    第三,科普作品渗透人文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应该是丰富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科学主要是人类与认识自然产生的知识结晶。它主要反映着自然的规律。而社会和人文科学是人类认识社会和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知识的结晶。人文精神是人类对社会和人类自身认识的升华,如果说,科学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则更多地反映着人类精神的升华,反映着人类自身的高尚崇高和伟大。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它是认识自然的武器,它是一个国家的件,它使一个国家更加强大,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了一种人类精神,它反映着人类与人类相处的智慧,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灵魂。科学作品如果渗透了人文精神,那么,我们不仅在躯体是强健的,而且灵魂是高尚的。

       不可否认,中国对于科学技术认识的工具主义倾向造成的片面认识,使许多人认为,只要科学发达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什么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技术途径来解决的。人们认为科学技术只会越来越发达,物质财富只会越来丰富,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消费主义盛行,人文精神淡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际关系冷膜,人类美好的情感如同情、关爱、诗意等情感正日益淡化和消失。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不少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里没有学好科学为人类服务的理想,把科学当作生存的资本,显出非常功利的科学动机。而爱因斯坦曾认为,在科学的殿堂里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以科学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第二种得从科学的研究中获得智力的乐趣的人,第三种是把科学当作他的宗教、像宗教徒那样从科学揭示的世界秩序中得到美感和乐趣的人。他认为第三种人对于科学发展的贡献最大。因此,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对于我国广大青少年读者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科学教育是要建立国家的骨骼肌肉,它使一个国家强大有力,那么,人文精神是塑造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没有强壮的躯体是可怜的,没有健全的灵魂,也是可悲的。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还算是身强力壮的,但是,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争”,正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人文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发展来说,也许更为重要,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科学教育主要是要解决怎样做事的问题。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人文素质化育于人,塑造人的气质,气质升华则为精神,它使人崇高,使人产生动力,使人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科普作品如何发挥人文精神

    科普作品要融入人文精神,这是科普作品的时代需要,也是科普作品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如何实现从知识科普作品向人文科普作品的飞跃呢?

       第一,科普作家要树立牢固的人文意识,要努力学习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科普作品是科普作家的创造物,科普作家是科普作品的创造者。科普作品是科普作家知识和精神的外化。正如鲁迅所说,自来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科普作家的人文修养如何,也就决定着他们的科普作品的人文精神如何。他们的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是科普作品人文精神的基础。因此,在纯科普向人文科普的转化中,科普作家知识结构的变化、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意识的树立,具有关键的意义。这就要求科普作家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人文知识。同时,要关注人类的命运,要关注人的精神家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真善美的修养。

       许多著名的科普作家的作品融化着散发着深厚的人文气息,是与作者深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分不开的。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作品充满着人文精神,他自己就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以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为例,该书出版后,费城问询报评论说,“并非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是科学家,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伟大的思想家。然而,年轻热忱、富有想象力的萨根却是两者兼备。。。。”《伊甸园的飞龙》是一部讲述大脑进化史的科普作品。翻开这部书,作者不仅介绍了脑科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而且从大脑的知识中,深入讨论了许多人文方面的问题。例如,他介绍人类大脑的三层结构,反映着大脑三个主要的进化阶段,最里面的一层是爬虫体脑,它是爬行类动物的历史遗存。由此他与美国社会的某些庸俗风气联系起来。他风趣地批评“美国的电影和电视里,大量放映具有性吸引力和暴力的片子,这是否反映着着我们头脑中爬虫复合体过于发达?”他又指出,新皮质的任务本来是创造,但是,“新皮质的多种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受学校和社会的约束,难以发挥出来。”介绍脑科学的进展,这本来量比较纯粹的科普,但是,他却由此生发,将它与教育结合起来,对压抑大脑创造性的落后的教育状态作了批评。他还预言,“未来是属于那些不忽视人所共有的新皮质部分并使其得以昌盛发展的社会;属于那些鼓励多样化反对因循守旧的社会,。。。属于那些把娇嫩弱小的新思想视为具有无限生命力并且是通往美好广阔未来的社会。”作者在书的结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文明世界里,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知识和知识的完整性是起决定作用的。科学在拉丁语中就是知识的意思。。。。知识就是我们的命运。”从大脑的科学知识到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和人类创造性的发展,作者表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这使《伊甸园的飞龙》不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层面,而是达到了科学与人文的比较完美的结合。

       法国大科普作家凡而纳也是这样。他的作品中,在娓娓介绍科学道理的同时,深透着深邃的哲理。在一篇科普作品中,他介绍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书本的历史。然后借用作品的一个角色的话说,“如果将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写成一本大书,这本大书该是多么大啊。”而作者借着作品中的另一个人说,“如果把人类还不知道的知识写成一本书,这本书将更加大得不可比拟。”讲知识载体的进步,是这篇科普作品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只写从泥板刻字、竹简、尼鲁河水草做成的书,羊皮书,等,是不够深刻的,凡尔纳将它们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无限性,将已知与未知结合起来,使科普作品深刻而凝重,发人深思,给读者的启发就大不一样了。

       第二,在科普作品中需要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成果的社会效应结合起来,要将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和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结合起来。

科学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任何一门学科,一种知识,都是这样。德国科学家霍尔姆茨曾说过,科学家们在山里曲曲折折的路上走着,到了山顶向下一望,看到自己走过的一条曲曲弯弯的奇怪的道路。而本来,是有一条比较简单比较接近的路可走。这种现象是科学认识的非常普遍的现象。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是由人类认识世界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无知到少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的过程。认识是在曲折中进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人类认识的道路充满着错误。如果科普作口能揭示科学认识过程中的这种历史,对读者的启示就不仅是科学的知识,而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其启迪作用将更广宽,更深刻。

       科学的发展走过艰难的道路,还因为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曾认为,蒸汽机是非常伟大的革命家,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每一次突破,总是与落后的观念、落后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发生着冲突。因此,许多科学理论的创立常常陪随着对新学说创立者和追随者的残酷迫害。最早提出血液循环学说的塞尔维特被判处火刑,发展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生物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和宣传者赫胥黎受到围攻,创造精神分析学说的弗洛伊德受到全球性的批判。这是因为,这些新的学说与人类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人类自我优越感相冲突,也与封建的专制主义和教会的统治有冲突。如果科普作品中能渗入科学理论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反应,就有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就能更好地给读者以人文精神的启迪和思考。

    第三,要尽力挖掘科普知识中的人文因素,要努力挖掘人文思想中的科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和艺术,科普及人文,是相通的,联系的。我们在科普作品中,要努力建造沟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它们达到和谐的统一。著名科普作家王梓坤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中,从数学公式讲到数学美,从科学发现讲到真理的追求,从科学发现谈到苏东坡关于灵感思维的诗歌,从科学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成果的取得,讲到德识才学。他的作品,处处渗透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和渗透。这本科普作品所以风行一时,它的魅力在于它用科学知识来解读一些人文知识,又用人文知识来佐证科学结论或科学发现的规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曾写过科学美的文章,他从大量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寻找美的信息,他从雪花美、羽毛美讲到对称美,从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从磁力、引力、电力公式的相似性说到简单的美学原理。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比较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知识中含有人文内容,人文作品也可以挖掘出科学的内涵。将其中的科学成份加以阐述,也能实现科普作品与人文精神较好地结合起来。古代诗人们的许多作品,以其艺术美和思想美薰陶着读者。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的诗中,就充满着美感。但是,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他的诗中透露出,当时,山下已经是暮春天气,草长莺飞,而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正盛开着。山上风物与山下迥然不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他写诗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中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很美,但如果我们用洪堡发现的高度转化为纬度、植物按照山的高度呈垂直分布的规律,可以使白居易的优美的诗句找到非常科学的解释。张继的写过寒山寺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也非常优美。如果用科学的原理(声音的传播)讲清为什么夜半的钟声能传到十里外的枫桥,而白天的钟声却无法传得这么远,不就把科学美与诗性美很好地结合起来?科普作家天文学家卞毓麟曾提议由科普作家来上中学课本中的月亮的课文,他认为如果能将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将人类探索月亮的科学成就结合起来,这种课一定会别开生面,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提出的思想,其实就是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

       第四,要努力渗透着科学家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科学发现体现科学家的智慧,是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鼓舞和指引着科学家的探索活动,科学探索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又往往成为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为探索科学真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丈夫遇难后对镭的继续探索的精神,在名誉利益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淡泊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对于读者产生有很大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意义。

       科学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时代对科普作品的要求,也是培育新一代科学家的要求。爱因斯坦曾对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们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这不就是一种珍贵的人文精神吗?我们的科普作品,一定要处处体现对人本身及其命运的关心,要努力在科普作品中体现和发扬人文精神。

       可以相信,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将使我们的科普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们将使科普作品以全新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