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风”
分析完“春草”、“春花”二图,我说:“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一句话,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个个埋下头看起第五段课文来。
“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踊跃发言,最后答案大体是: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声响。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意见,接着又问:“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着笔的?”
“从触觉、嗅觉、听觉来写。”一位同学回答。全班赞同。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春风的特点,具体把握作者的写法,我继续提问: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风本无味,哪来的香气?风中有哪些声音,为什么要写这些声音?”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质疑:“老师,为什么一定要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把它比作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问题提的很好,我让全班同学都来思考。马上有人举手。
“用母亲的手来比喻春风,是为了说明春风的温柔。因为只有母亲才是世界上最慈爱、最温柔的人。”
“对!这正呼应了上面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我小结道,“先从触觉写春风的和煦,再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最后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我们对此有了具体深入的了解后,文章也就容易背诵了。”
五分钟后,试着齐背。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