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的景物描写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要求景物描写要做到形似和神似。形似是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而形神兼备乃属文学描写的最高境界。《春》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景物描写的上乘之作,就因为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景物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作者既注意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又注意通过人的各种感觉以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暑往寒来四季轮回,是无人能改的自然现象,春回大地,世间一切欣欣向荣,也是自然规律,然而作为文学艺术,怎样才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这一点呢?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春天的脚步”来传达着新春伊始的信息,只“近”一个字赋予春姑娘以动的神韵。世间万物“刚睡醒”,“张开了眼”与脚步声相映成趣,春催万物之意也就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了。还有那“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枝头的果花,还有那“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春风,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如烟的春雨。叙写之中无不是形神兼备妙笔生辉。小草出土百花盛开,一“钻”一“开”即有其形了,而“偷偷地”钻,“互不相让”地开就别有情趣,花草的灵性一语全出。春风拂面的感觉到底怎样?恐怕是人各一词,众说不一吧,朱自清感受的春风用“抚摸”一词早已具体有形了,再冠以“母亲的手”修饰,不就更具神似之美了吗?用“牛毛”,“花针”,“细丝”来形容那沾衣欲湿的春雨,雨脚紧密,雨丝闪光,雨线细长已经将春雨的特点点染出来,但是春雨润物的神韵不还流动在绿得发亮的树叶间,在那青的逗你眼的小草上,在那披着蓑戴着笠的人们脚步中吗?即使一下三两天,也会不恼、不怒,只因春雨如油,春光如金。
绘春难,概括春天的内涵就更难。朱自清不仅仅描绘了多姿多彩的春色,而且揭示了春的内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是新的、是美的、是有力量的、是催人奋进的。这样写不仅使春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有了神韵,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而且还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新、美有力,催人奋进的春天,更加有神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