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杜甫笔下的“老妻”——说仁爱(一)
          ★★★
【字体:
杜甫笔下的“老妻”——说仁爱(一)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杜甫笔下的“老妻”——说仁爱(一)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因此,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我体会这个""字不仅仅是完备,还有"圣洁"之意。

    杜甫的仁爱之情像儒家的爱有等差一样也是由近及远的,这一点从社会学上说是宗法制度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人的情感的投注也像认识一样是由近及远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种""比西方文化中倡导的、由宗教神学出发的博爱更好理解,更具有可操作性。

    杜诗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儒家除了大谈"夫妻有别""夫为妻纲"以外,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孔孟谈得很少(很奇怪,孔、孟二老都休过妻)。孔子说过要"敬妻子"(这个"妻子"是包括儿子的),这是从"妻子"在宗法制度中位置来立论的。而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根据"由近及远说",妻子距自己最"")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唐代是个浪漫的时代,诗人的生活则更是如此。历数唐代著名的诗人当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终生与原配妻子厮守而不旁鹜的。而且杜甫特别能体现儒家近于人情的风格,所以杜甫笔下的妻子也有非常女性化的一面,不是像汉代的孟光嫁了一位有德的梁鸿非得要"椎髻布衣""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月夜》)这是杜甫心目中妻子的形象;"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北征》)借写小女儿,调侃久别的妻子。从这些诗篇可以看出杜甫能把儒家的道德情感表现得极富温情。须知杜甫不是"丈夫正色动引经"那种迂腐角色。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