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人
提到哥德巴赫猜想,人们自然会想到陈景润,因为他正是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人。
1933年5月,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郊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的爸爸是个邮政局的职员,妈妈是个善良的家庭妇女。那时候,全国还没有解放,陈景润家生活很艰苦,兄弟姐妹12人,最后活下来的只有6人。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爸爸和妈妈省吃俭用,受了不少苦。
陈景润从小就非常懂事。他深知上学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上初中时,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代数,总是第一名。老师非常喜欢他。从那时起,他迷上了数学,把演算数学题当成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在高中,他有幸遇到了使他永远难忘的数学老师沈元(沈老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和原北京航空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沈老师给了他很大启发和帮助。不幸的是,当陈景润读高中三年级时,因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而不能继续上学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学习,他坚持在家里自学。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就这样,他和新中国一起,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53年夏天,陈景润结束了既幸福又难忘的大学生活,走上了工作岗位。1957年金秋时节,他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老爷爷等人推荐,调到北京,在数学所里专门搞科研。经过长期的、不懈的努力,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著名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十2)”的论文,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在国际上,这个证明,还以他的姓,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景润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孜孜不倦地学,刻苦勤奋地学,像攀登珠穆琅玛峰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不停留地向数学高峰攀登、攀登…
那还是在上高中时,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早在1742年,有个很有名的德国数学家,叫哥德巴赫。地发现每一个大于4或等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除了1和自身,没有其它整数能除尽它的数。例如2、3、5、7… 之和。他确定这是对的,可怎么也证明不出来。于是,他写信给赫赫有名的意大利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助作出证明。遗憾的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没有能证明它。但他认为,这是个肯定的定理。从此。这成了一道公认的难题,吸引着许多著名数学家的注意。”
故事讲完了,老师接着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后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啊!”话音刚落,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来证明。”有的说:“对,我们现在就开始,算上三天三夜,不信算不出来!”老师笑了,说;“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呀?”同学们也一阵大笑。陈景润没有笑,只觉得这个猜想是那么吸引人,而又那么深奥。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老师又说;“你们中间,真是有人能证明出来,那可不得了。真的,昨天我还作了一个梦呢,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轰”的一声,同学们又大笑起来。陈景润还是没有笑,他默默地说:老师,会有那么一天,您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
时间飞快,一转眼,陈景润上了大学。也就在这时,抗美援朝开始了,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时,敌人的飞机常来轰炸,大家都躲进了防空洞。为了坚持学习,他把课本拆开,随身装上几页,遇上警报,就在防空洞里自学。防空洞里又黑又挤,呆着都难受,他却不顾这些,一学就是几小时。
厦门,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有风景如画的集美镇,有海上明珠鼓浪屿,有著名的南普陀,也有清幽的五老峰。可是,对于这些,陈景润都无心观赏游览、就连步行2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的闹市区,他也很少去。他的生活规律,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公式:宿舍——食堂——教室——阅览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他开始向哥德巴赫问题进军了。
哥德巴赫问题说起来很容易懂。1742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提出: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8=3+5,12=5+7,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3.3亿,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的数目呢?是不是对呢?猜想起来是对的。但要证明它就非常困难了。这就是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到死也没能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
“战斗”一打响,陈景润就忘了时间,他不管上班,下班,白天,黑夜,走路,吃饭,都在不停地思索,推该,运算,几乎忘掉了一切。
有一次,在数学所的书库里,下班已经很久了,陈景润还没有觉察。当他肚子咕咕叫时,才想起该吃饭了。可是,书库的管理员早下班了,他被锁在书库里。好在书库里有电话,于是,他打电话请管理员再来一趟。当管理员来到书库时,他一点儿也不知道,又全神贯注地阅读资料了…
陈景润在上学时,英语一直很好。参加工作以后,为了阅读外文资料,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外语。他已经掌握了英语和俄语,又自学德语和法语。他预备了两个本子,专门记录新单词,无论是出差途中或是开会前的几分钟,都要背几个生词。有一次,陈景润走在路上,背单词忘了看路,一头撞到了一棵大树上,头上碰出了一个大包,自己也差点儿摔倒。他还以为是别人撞了他,一边用手摸着额头,一边很生气地埋怨:“怎么不看路?撞了别人也不道个歉!”当他定神看清对面不是人而是一棵大树时,不禁哑然失笑。他的同事听说此事,打趣地说:“亏了是撞在树上,要是撞在车上,你就没命了!”
陈景润生活非常俭朴,平时,买件衣服都舍不得。有一天,他花了100多元钱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同事很惊奇,他今天怎么大方了?原来呀,他是为了学习外语。他深知、没有好的外语水平,是无法搞好科研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英语和俄语都具备了一定水平,德语和法语也能熟练地阅读数学资料了。
正当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知识分子被说成是“臭老九”,搞科研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学外语被看成是想投敌叛国。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虽然陈景润对当时的现象无法理解,但他坚信,搞科研没有错,攀登科学高峰没有罪!他一头钻进数学这个自然科学的王国里,在充满公式,数字和符号的世界中,感到富有奇特的诗意。他不停地写呀,算呀,稿纸塞满了一麻袋又一麻袋,麻袋又塞满了他住的小屋。
陈景润长得很瘦小,身体一直不太好。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得不到休息,身体更加虚弱。他患了腹膜结核病,经常发低烧,浑身出冷汗,有时,连衣服都湿透了。10月的北京,阳光明嵋,许多人只穿单衣,可他已穿上了棉袄。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有精神病呢。医生给他开了全休假条,他却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说:“攻克难关非拼命不可啊!”
就是凭着这种拼命的精神,陈景润在1965年写出论文,做出了当代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成果。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认为,解答太复杂,有些地方还不够简洁,明确。又是凭着这种拼命的精神,从1966年到1972年,整整7年时间,他做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大大简化了原来的证明,使原来长达200多页稿纸的论文,缩短到仅有20多页。这一张张稿纸,每一页都浸透了他的心血!他如醉如痴地钻研,终于钻出了成绩。
陈景润手捧着论文,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他没有忘记很久以前,他的数学老师的那个梦想,他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尊敬的老师啊,您的梦想,今天终于接近成为现实了!”
论文发表以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数学家们从世界各地发出一片赞叹声。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外尔说:“陈景润的工作好象在喜马拉雅山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美国的另一位数学家也写信向他祝贺说:“你移动了群山!”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陈景润对事业的追求并没有停止。他没有陶醉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之中,而是再接再厉,向着新的科学高峰,继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