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研究复杂无机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是当代化学前沿课题之一,这门学科叫“配位场理论”。以中国化学家唐敖庆(1915— )为首的集体, 从60年代开始这项研究以来,使中国的“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对发展激光集成电路、稀土元素等新型材料打下了基础,因而引起国际化学界瞩目。
唐敖庆是江苏宜兴人 。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4所大学,最后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化学系。1946年去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院当研究生,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唐敖庆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任教,并担任吉林大学校长及化学研究所所长。
唐敖庆在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化学固氮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2年,唐敖庆独创地提出了“分子内旋转的阻碍势函数问题”,获得国家三等奖。不久唐敖庆又在高分子结构和性能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1963年以后 ,唐敖庆领导的化学家从6个方面发展了配位场理论,并且完成了《配位场理论方法》这部重要的著作。1982年获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由于唐敖庆取得的巨大成就 , 他被列入世界知名量子化学家行列。1981年,他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会会员,是这个国际组织中唯一的中国人。国际化学界称他为“中国的量子化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