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徐光启
自古以农为本的中国,传下来的农业技术书籍却不多。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徐光启(1562—1633)生于上海县,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志趣高洁。一天几个同学谈论各自的志向,有人要当富翁,有人要做道士,徐光启却表示“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他的坎坷一生,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诺言。
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他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后来,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六卷,中外人士评价极高,认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1610年以后,徐光启在制定天文历法的过程中,和传教士一起设计了许多天文仪器,并且第一个把西方历法引进中国。与此同时,他还钻研了西方的水利学,编译成《泰西水法》六卷。徐光启的工作,开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河,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
徐光启还身体力行参加农业实践,总结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他把福建甘薯引到上海试种获得成功,并写了《甘薯疏》。他又将北方的芜菁移植于上海,写成了《芜菁疏》。1633年,徐光启年老回到家乡,整理毕生苦心搜集的材料,编写成《农政全书》60卷,这部书详细记录了我国的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种、嫁接等农业技术,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之一。
徐光启始终不忘革新朝廷政治的理想,几次进京作官,又几次被奸臣昏君排挤出京。他从政几十年,始终清廉自守,两袖清风,直到病逝时,身边还不足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