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时文杂文 >> 阅读正文
[图文]“精神鸦片”侵蚀学生 快拉住灰色童谣的缰绳
      ★★★
【字体:
“精神鸦片”侵蚀学生 快拉住灰色童谣的缰绳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2
 

                             书店内不少有趣的儿童读物为何引不起孩子的兴趣?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有的吃、有的穿,还有……”不亲耳听到,实在难以相信这些歌谣出自年仅10岁左右的小学生的口中。就是这些似曾相识的校园童谣,被你一言我一语,嬉闹间便完成了由红到灰的“变脸”过程。童谣中的“灰色幽默”不禁让人感慨万分———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以前那些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的童谣都到哪儿去了?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希望能够重新绿化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让这片纯洁的心灵田野布满净土。 
  [现场改编] 
  一分钟“改版”唐诗宋词 
  “小弟弟,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正值中午放学时分,在省城花园路上,记者遇到一群放学的孩子,嘴里念叨着被篡改后的《老鼠爱大米》歌词。 
  “小朋友,这首歌不是这样唱的吧?”看到记者饶有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卖弄起来,“我们会改好多歌呢”。《望庐山瀑布》改成《望炉中烤鸭》:“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成龙的《真心英雄》,也在这些“小编剧”手里演变成了“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不到一分钟时间,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流行歌曲就被彻底改头换面了。 
  记者在走访了多家中小学后发现,此类校园“时尚”童谣的大体可以分为:改编自唐诗宋词、改编流行歌曲和网络串烧而形成自编的打油诗。据粗略统计,小学四年级以下,有28%的孩子传唱过“灰色童谣”;初中阶段,有80%的学生传唱过“灰色童谣”。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不会这些时尚童谣会显得很老土”。 
  “灰色童谣”让人忧心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时的教育,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优秀童谣,能让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丰盈和灿烂,承载他们一个个阳光般的希望,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下在校园流传甚广的“灰色童谣”,表面上看是学生无聊的恶作剧,实则是他们排解心头压力的无奈之举。 
  什么“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等,让老师和家长们忧心忡忡。 
  昨日,在文化路某中学特长班的几位家长告诉记者,当今的孩子们之所以对“灰色童谣”津津乐道,大多是通过调侃来消除内心的“烦、闷、累”,也有部分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因此,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只能尝试着和他们多沟通,并适当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缓解心中压力,再慢慢引导。 
  [老师解惑] 
  “灰色童谣”凸显教育压力 
  “将已成名的诗词或歌曲再改编顺口,成为新的流行歌谣,这也足以说明,这些孩子的智商是相当高的。”郑州市二七区外国语小学校长卢庆山认为,近年来,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让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成人的无限期望,当压力过大时,他们需要宣泄,而“灰色童谣”便成为发泄的源泉。 
  “去年我们学校召开的元旦联欢会上,许多学生演唱的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等流行歌曲,只有一名学生演唱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卢校长举例告诉记者,中小学生尚不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模仿能力很强,一旦个别学生开始传唱,其他同学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而在繁重的教育压力下,学校、家长、社会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主观意识的引导,也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就显得无助和迷茫,于是“灰色童谣”乘虚而入。网络、影视等传媒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则为“灰色童谣”的传播推波助澜。 
  记者在对一些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孩子们认为喜欢这些“灰色童谣”是因为其内容“好玩、搞笑、流行、顺口、时髦”。现有的童谣或老酒换新瓶,缺少新内容、新情趣;或枯燥乏味,脱离实际,思想性太强,缺乏韵律的“说教式”,儿童不愿传唱。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便是暧昧颓废,甚至是充满暴力、色情的信息。孩子需要“童谣”滋养,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灰色童谣”便乘虚而入,也恰恰迎合了当代孩子的心理,弥补他们内心的渴望,以他们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幽默、通俗、上口的语言充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精神鸦片”侵蚀心理健康 
  谈及“灰色童谣”,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李老师一头雾水:“我真不知道,学校对孩子们做了什么,居然可以让他们把《上学歌》改成这个样子。” 
  学生们这些篡改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网吧和小书摊,稍加改编后便开始传诵。这些绕口的灰色童谣,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也会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歌谣中的“黑色幽默”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反叛心理;暴力和色情童谣就更可怕了,在孩子们还没有打好心理预防针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低级歌谣将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养成。 
  [心理探索] 
  让孩子传唱自己的童谣 
  听着越来越奇异的童谣,看着越来越叛逆的孩子,许多家长和老师心急如焚。采访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纷纷表示:要改变“灰色童谣”大行其道的局面,需要加强家长、学校与孩子的心灵交流,为孩子进行“心理减负”。 
  省教育学院心理教育教授陈纪方告诉记者:“‘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说明了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因此,对这种‘灰色童谣’,科学的做法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扼杀,而是应投其所好,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新童谣的创作上。儿童文学作家和学校老师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孩子身边生活的绿色歌谣,指引他们摆脱成长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专家支招] 
  河南财经学院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宋新谱教授建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可适当设立童谣课程或者童谣兴趣班,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写歌。同时,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和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童谣。她说:“对于孩子,对于这些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别让‘灰色童谣’玷污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闻链接] 
  “世界儿歌日”是1976年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春天到来之际,围绕着“我与他,消灭战争,缔造和平,四海一家”主题举行庆祝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确立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同时这一天也是世界森林日。3月21日是春季的第一天,因此森林无边的绿意与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构成了诗歌语言的土壤以及阳光。所有的生长,从此时开始萌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