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优秀学生的培养
徐明峡
(华中师范大学附小 430079)
摘 要:小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从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个体成长等方面来看其意义都很重大,同时学校又以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为己任,创新型优秀学生从基础知识、人格特征、智力表现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目前主要需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教师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 ; 创新型 ; 培养
在现代,学校教育如果只重视强调知识技能,忽视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将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教育。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同时,现代学校又很显然将培养创新型优秀学生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探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如何更好的促进创新型优秀学生的培养。
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首先,它心理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变迁对未来人才的知识、才能、心理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可以这样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长远的优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保护和社会发展需要等大问题。
其次,心理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构成了健全人格的整体。而且,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还有,它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需要。因为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正处于过渡、打基础阶段,其各方面的适应状况如何,不仅涉及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进入中学和成人后的种种适应。而小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水平毕竟有限,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战略意义。
二、创新型人才的具体特征
创新型人才在学校来说,有的很容易发现,受老师喜欢,有的则往往表现为既固执,又捣乱,不适应注入式教学,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物理学家费米等在学校是受一般老师反感的对象,但是他们都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的,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其主要表现在:
1.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来支撑,不强求他们不是每门功课全优,也不强求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只要差距不显著,因为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前沿知识,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2.创新型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参照吉尔德福的观点,创新型人才在人格上有如下8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二是有旺盛的求知欲;三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四是知识面广,善于观察;五是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六是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七是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八是意志品质出众,能够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达到痴迷、忘我的程度。
3.创新型学生在智力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林崇德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在智力上有如下五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一是创造性活动表现新颖、独特且有意义;二是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份;三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被称为“灵感”;四是在创造性思维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五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
三、心理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创新型优秀学生的培养
我们知道,创造是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民族强盛的原动力。创造力是人类共有的潜能,要使这种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借助适当的心理训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创新教育也是以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新型优秀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好的创造力。在小学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心理素质教育这一学科的功能,更好的促进创新型优秀学生的培养。
1.科学定位心理素质教育,防止目标单一化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并把它纳入现代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是一般学校在实施中,对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认识上有两个误区。首先是许多领导教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或者只注意到“尖子生”和“差生”,忽视了大多数、全体的学生,而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原则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以看出,将心理素质教育做到无偏见、无成见、无条件的面向全体学生十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充分发掘、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其次就是将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其实,心理咨询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自主应付压力、挫折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心理治疗主要是治疗和矫正学生的心理疾患、心里障碍和不适应行为,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旨在促进学生提高整个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能动的适应社会,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它是发展、预防、治疗的统一,其中又以发展为主旋律,所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被动的、滞后的,而心理素质教育则具有主动性、超前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明确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于优化学生心理环境有很十分巨大的作用。
2.选择合适的心理活动实践方案
目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都有教材,但是教师把握教材时,还是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师可根据情况,尽量设计适合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
发散思维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对小学生进行这种思维训练无疑是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如在心理活动课上,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度来充分思考。如一次课上,教师准备了几十只白色纸杯,彩色笔和纸,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发散思维想象创造,教师首先出示杯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对!杯子!纸杯!除了纸杯外,你们还用过什么样的杯子?谁来讲讲?学生回答茶杯、咖啡杯、酒杯等之后,教师在进一步提出:a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杯子以外,杯子还可以做什么用途?b如果把杯子变小,变得很小很小,再想想很小的杯子可以做什么?c如果把杯子变大,变得很大很大,再想想很大的杯子可以做什么?d我们还来扩展一下,看看同学们是否想得到、做得到―――让它变硬,象什么?让它变软、压缩它、膨胀它、液化它、摇晃它、混合它……会是什么?请同学们每人领一张白纸,一只纸杯,一只彩笔,大家在纸杯上任意图色、画画,使这纯白的杯子变得更加可爱,然后在纸上写画出你能够想象到的与众不同的杯子,并写出它的用途,写得越多越好!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创造的乐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3.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它催人奋进,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土壤,是创新发明的温床。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中如果注意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对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想法不予以轻易否定、斥责,而以善意的微笑,予以鼓励,将会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心理素质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不以考试为中心,不以知识掌握程度来衡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的,还有师生关系对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沿袭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关系,过分注重教师自己的师道尊严,那么师生之间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平等交流,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学生对老师“盲从”,以至于对交流失去兴趣。那么创新型学生迸发出的灵感、思维的火花也会被扼杀、扑灭,因此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时,要确立师生关系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与学生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创新型优秀学生创造的火花。
心理素质教育注意到了以上几点,对创新型优秀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