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参评论文
学 科:德育论文
作者单位:七宝山中心校
作者姓名: 暨 细 珍
联系电话: 13973155070
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特点
内容摘要: 本文阐述了产生后进生的多种原因及转化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群体
性、长期性。
关 键 词: 后进生 成因 转化 特点
大家知道:所谓“后进生”是指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或学业成绩不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班集体中相对落后的那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后进生历来存在。在当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家长等原因。学校中一些 中学生处于暂时落后状态,思想和行为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确实不足为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朵花都灿烂”;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为了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教书育人,在于把所有应该接受教育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因此,转化后进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担任班主任上十年,多年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告诉我:在新时期转化后进生有其特殊性、情感性、诱导性、社会性、群体性、长期性 。
一、产生后进生的多种原因决定了转化工作的特殊性。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总有其原因。客观世界存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链条,决定了我们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之时不能不先寻找、分析导致他们后进的种种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后进生的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之所以后进,确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一些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受到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自私、不求上进、无心向学,一些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原来的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又不能正确对待,及时处理,因而产生了消极情绪,影响学业;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上碰到障碍未能解决,而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太大,因而产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因为智商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理解不了,消化不了,知识缺漏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上处于落后状态。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他们的生活,学习的现象入手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个人的特点,对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视存在的问题。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势利导促使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树立信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逐步改变落后状态。例如,我任七年级C103班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姓李的学生,因母亲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家,父亲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他除白天在校时,其余时间均与校外几个有不良习惯的社会青年玩在一起,受到一定的影响,曾因无心向学,与别人打架,受到学校的处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好好学习,遵守纪律,争取学校撤消对他的处分,争取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我对他细心观察,在他的日常行为中发现他好的一面,即他的闪光点,并以此作为对他加强教育的切入点。上语文课时,他经常争着回答问题,虽然几乎都答错了,但针对他这种积极性,课堂上我多次表扬他,并教给他答题的方法,使他很受鼓舞。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我就常常给他表现的机会。就在他开始出现转变的关键时刻,我因势利导,鼓励他继续努力去解决一个个学习上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鼓励、指导、帮助之后,小李在学习上,纪律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在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进入班上的前十名。
我觉得,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只有发现并调动后进生的积极因素,做特殊的工作,一个钥匙开一把锁。这一些积极的因素在转化工作中就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决定了转化后进生工作的情感性、诱导性。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我们要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必须具备各方面的良好素质。现在的初中生,限于知识水平、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积极向上,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思想感情、有人的希望、追求。只不过因为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错误,成为处于后进的状态。因此,从我们事业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对他们充满爱心、充满关心、关切之情。失去自信心的人最需要别人的尊重,失去温暖的人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这就是转化后进生的情感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必须爱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情感是打开人们思想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阀门。一个教师,如果动辄对后进生斥责、体罚,不仅不能转化他们,反而把他们越推越远。学生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建设的问题,任初中班主任期间,我正是以一颗炽热的爱心温暖后进生的心,以炽热的情感去感化他们、转化他们,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任八年级时,有一学生刘继名,性情孤僻动辄与人打架,甚至动手打人,又有自卑感和厌学情绪。为了帮助刘继名,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家访,了解到家长对他的教育方式不对头。当刘继名做得不对时,父亲就对他大打出手,对于这种教育方式,刘继名心里不服,于是产生对立情绪与自卑感。平时回家不与家人说话,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看一些不三不四的书来消磨时间、还染上了抽烟喝酒的习惯。结果影响到学习成绩下降,身体也比以前瘦多了,并造成了性情孤僻。针对这些情况,我诚心和他的家长交谈,向家长讲述教育孩子的方法,告诉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蛮横粗暴,要耐心教育,积极引导,使其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并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一致的重要性,经过细致、恳切、耐心的帮助与交谈,刘继名的家长很感动答应以后不再打孩子。接着我对刘继名进行正面诱导,督促他要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渐渐地,刘继名对其父母的态度变好了,其家长对他的教育方法也改变了。由于学校、家庭的教育方法一致,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慢慢地,刘继名变得爽快了、热情了。对同学的态度变好了,对集体的事也乐意去做,学习成绩提高很快,终于由一名后进生变成了一名“三好学生”。
三、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社会性。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不良的风气会反映到学校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虽然在学校加强了教育,但学生一离开学校,置身于社会和家庭中,耳濡目染了不良风气,学校的教育可能会被抵消。因此,转化后进生不能只着眼于校内系统的教育,还必须着眼于校外系统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又利用社会上先进典型教育学生,尽量做到校内外教育的协调一致,利用多种力量促使学生转化。我任七年级二期班主任时,班里的小张同学对同学非常冷漠,对集体不关心,经常违反纪律。凡事都只能顺着他。我分析了他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这种自私心理有一定的代表性,便有针对性地在班里举行扶贫的“献爱心”活动。许多同学都从自己的零花钱中你一元、我一角的捐送给贫困学生的感人场面令小张深受感染。我又了解到其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影响力很大便与其家长多次座谈,婉转地指出家长的误导会给孩子带来损害,其父母感触特深,主动从家里拿出十元钱让学生送到学校来。在正确舆论的影响下,他初步感到融于集体之中的快乐。我抓住他开始转化的时机,引导他以社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分析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鼓励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深入地进行思考。在一次年级举行的体育比赛中,小张毅然答应组织全班同学参赛,并以最佳状态参赛,结果我班获得了第一名。小张和同学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从此,他严格要求自己,与同学们互尊互助,融合相处,进步很快,还提出了加入共青团的申请。
四、班级授课制决定了转化后进生的群体性。
转化后进生工作靠班主任一个人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班干部这一群体的作用。因为他们常常与后进生在一起,对他们的行为比老师清楚得多。故我们在转化工作要注意有效地利用他们。如我任八年级班主任时,有一叫小卜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各种行为习惯又不好,对于有些时候他还会“明知故犯”,故我安排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班干部与他坐在一起,时时 “监督”他的行为,对出现的不良行为就及时提醒并让他予以纠正,并且对他的每天所为和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后来,他看到他的行为簿上越来越多“优”而高兴,渐渐地,小卜各方面表现有了太大的改变,成为我班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五、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决定了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反复性、长期性。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次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往往会出现反复,甚至是多次的反复,也就是说,后进生的转化具有反复的特点。出现反复同样有多种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动性。而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不可能直线上升,往往呈现出曲折性。所以,转化后进生工作难就难在反复性大,往往说好就好,说变就变,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出问题。课堂上刚表扬,下课后就捣蛋 。而作为教师,对出现反复决不能气馁而放弃。应该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绝对顺利的。有反复、有曲折,是完全正常的。如果后进生轻而易举地被转化,那倒有些不正常。转化工作要坚持不懈,要抓反复,反复抓。做到气不馁,性不急,要认真研究每一种反复的现象,大胆尝试各种方法,善于恰当地处理转化工作中出现反复现象进而完成转化的全过程。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它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师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而且要研究教育艺术,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后进生,及时发现并抓好后进生的四个点:闪光点、起点、飞跃点和反复点。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个人穿着棉衣在大路上行走,被冬风和太阳看见了 ,就比赛看谁能将那个人的棉衣脱下来,冬风使劲的刮可是,风越刮,那人将棉衣裹的越紧。当太阳光照射出来温暖着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便自觉地脱下了棉衣。这个故事使我受到了启示:我们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切莫学冬风剥棉衣,要像太阳光那样,以爱去温暖他们,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冰块,使他们慢慢地体会到教师真挚的爱,沟通师生感情。这样,教师的意见学生就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总之一句话: 转化后进生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