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千呼万唤“读”出来
        ★★★
【字体:
千呼万唤“读”出来
作者:周林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

千呼万唤“读”出来

            ——浅谈语文诵读的重要性        泸州天立国际学校·周林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可现在已被当作退休干部,坐冷板凳了,君不见课堂的琅琅书声,变成了老师繁琐的理性分析。君不见教师在素质教育的遮羞布之下大搞题海战术,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营。君不见公开课“宛若做水陆道场一般,磬儿、铙儿、钹儿一起响”;多媒体影视音响、投影、幻灯片齐挂上阵;挂图、模型、道具如模特儿走秀一般,好不热闹,一堂语文课看得我眼花缭乱。

这两种现象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局面,令人堪忧。当今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改革,无论怎么改,也不能丢掉“读”。因为改革是讲究“扬弃”精神的。诵读就是该发扬的,不是被丢弃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读、说、写四会并举,诵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情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打球要有球感,跳舞、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要有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必须多读典范作品来习得。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说法。台湾某大学王财贵教授用实践证明了13岁以前的孩子熟读《老子》《庄子》等国学作品,语文能力及各方面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超群,可见读的重要性。

 

怎么读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读一字……只是要主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活跃起来,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诵读是一种扎实的学习语言文字和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感靠诵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也靠诵读。古诗文靠读,现代文也靠读,不读,怎能体会出《社戏》里“我”对平桥村少年朋友的怀念,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不读,怎能体会出《安塞腰鼓》粗犷遒劲的节奏和恢宏的气势及其强烈的震撼力?不读,怎能体会出《伟大的悲剧》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诚信,坚毅,为事业现身的英雄气概由衷的赞美?不读,怎能体会出《斑羚飞渡》里镰刀头羊的智慧和勇气及老斑羚们的牺牲精神?

有人说,不抓诵读的语文课是“瞎眼的”、“耳聋”的语文课。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诵读的重要。

“读”不再是害羞的少女,她应该勇敢走进语文课堂,成为课堂的Super Star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