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朗读教学
        ★★★
【字体: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朗读教学
作者:bulijin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朗读教学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朗读,是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一种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需要研究探索的课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与同仁商榷:

一、从教师做起,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由于应该教育的束缚,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去转。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唯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即使让学生读,也多采用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书声朗朗”在很多课堂上已变成一个只具空壳的形容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学应重新定位,回到诵读这个根本上来。教学中应把大量的时间、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讽育”、“求气”、“入情”、“绎义”上来。同时要加强考试改革,注重语感能力的考查。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范读

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能。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略知课文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恰到好处的高低、强弱、缓急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诱发,从而积极地去品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发掘出其中美的深层矿藏,捕捉言外之意,认识语言文字表达的本质意义。

要范读好课文,教师必须提前反复诵读并通过个人监听加强语感,纠正读音上的错误,克服丢字、添字、重复、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地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极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心力与神力,切实做到使之字字入耳、声声动心。

好的朗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平时认真对待每篇课文,反复诵读,细心领会。如果平时刀枪入库,马入南山,遇到公开课才临阵磨枪,就很难得到朗读的精髓。

三、制订朗读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使学生的情感自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训练中绝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感知课文、把握基调。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基调。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先打开课文,让学生浏览课文并思考:看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归纳出教师的朗读基调——“同情与怜悯之情”。这样,学生与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交流,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去朗读课文,就不难领会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2.理解课文重在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成功的朗读往往是打开课文之窗的钥匙。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求“不错读、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合理停顿,有抑有扬、感情丰富,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特别是优美的诗词、散文,只有通过读,才能深刻体验到文字的文情之美,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3.品读佳句,记忆成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小学生背诵的篇目不自得少于150篇。对于文质兼美的名作、脍炙人口的佳句或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赏,反复朗读,记忆背诵。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深入课文意境,体会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文思和情结,充分感知课文用词造句的生动,布局谋篇的巧妙,使文章熟烂于心,厚积而薄发,从而达到其揣摩、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朗读教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我们期待着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