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拓宽阅读视野 提高文化素养——阅读教学课外延伸新探
        ★★★
【字体:
拓宽阅读视野 提高文化素养——阅读教学课外延伸新探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钱海荣  孟雪民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1996年7月21日给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秘书处的信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博士研究生在给某个到苏州旅行的外国代表团当翻译时,面对外国客人有关《枫桥夜泊》诗的请教,竟一无所知,满脸尴尬。

才学超人的博士,竟被一言流传千年的名诗难倒,这无论如何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然而,与之相类的事却不时发生在我们周围:参观名人博物馆的小学生不认得张衡、鲁迅;游览拉萨的优秀中学生代表没听说过格萨尔王,名牌大学理工科学生搞不清许慎许仙孰长孰少……这些令人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默认的事实,使笔者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太少了!传统文化知识的严重贫乏,已经成为学生能力结构中突出的缺陷。这种种的病状,与当前只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应试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最近广东出版的摹仿古代童蒙读物《三字经》体例、赋予全新内容的文化读物《新三字经》销行火爆,总发行量已达三千万册。文化读物如此热销,相比于前面的例子,似乎构成了另一道风景线。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呼唤的一种开始呢?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它是我们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的古人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播,许多的文人学者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深情地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

在语文教学中,效率不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而轻视、甚至于无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语言文学是我们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中华文化是流与源的关系,离开了传统文化这个深厚的背景而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学,无疑是塞其源而欲流之长。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因此,通过课外阅读有关典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继承中华文化的血脉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视野的拓宽、智力的发展,对语文感情的培养都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则离不开对古代优秀读物的广泛阅读和研习。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的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学生中开展“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文化素养”的课外延伸阅读实验,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实验目的,树立正确思想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课外延伸阅读行列,笔者以传统文化讲座的形式,倡导阅读古代传统优秀读物,传播传统文化。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更应该在课余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受其熏陶,来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前提。积极、有序的阅读对于青少年来说既是追求知识的重要渠道,又是学习做人的重要环节。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作品,蕴含着大量中华文化的精粹、人类文明的财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些作品的选读,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宣传鼓动,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调动。正确指导思想的形成,是顺利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实验的必要保证。

二、         当好“马二先生”,精心选择读本

实验时,根据学生手头资料较少、藏书不多的情况,笔者及时联系学校、市图书馆及新华书店,采取集中借阅和集体购买的办法.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口味的六十多种传统读物,分初中、高中办起了两个“小小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流通。于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可以读到《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千字文》、《名贤集》、《增广贤文》、《朱氏家训》、《二十四孝》、《幼学琼林》等传统童蒙读本以及《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少年版;高一高二学生则可以读到白话版的《四书》、《左传》、《礼记》以及《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典籍。这些既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又便于阅读理解的优秀读物,为广大学生展示了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倘佯于传统文化的海洋,许多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兴趣浓厚,更加自觉地参与课外延伸阅读。对这些古代典籍的课外阅读,打响了平时单调、刻板地讲授课文的局面,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从中,笔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不是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知识,而是学校、社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太少了!相信随着人们对这方面的不断重视,更多的学生将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既是笔者进行实验的初衷,又是最终的目的。

三、         组织体会交流,形式轻松自由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结果。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如果也像研习课文一样要求学生,必然会加重学生负担,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限制他们的思维,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因而在这个实验中,笔者尽可能地少指点少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拥有一个轻松自由、灵活多变的阅读氛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又设计了诸如“名句共赏”、“趣闻汇讲”、“人物简评”、“精短书评”、“我侃名篇”等话题,采用聊往昔、摘名篇、背古诗、写读记等形式,定期组织读书体会交流,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激发学生兴趣,兼顾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读书形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传统的文化知识,培养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         活用文化背景,扩展语文涵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利用平时所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就课本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人物背景等多层面生发开去,自觉地挖掘、欣赏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蕴含,从而充实课堂内容、深化基础知识、扩展语文涵盖,使学生能在活用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能力。例如,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讲到塾师读古文时的既迂腐又沉迷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时,笔者让学生扩读元朝张鸣善的散曲《中吕普天乐·嘲西席》,让学生于平白的语言中具体的生动看到“养性终朝端然坐”的老先生讲解儒家道义时那副“免叫人笑俺风魔"的面目呆板、说话唠叨、滑稽可笑的样子,与文中的塾师形成对照,加深印象,更深体会旧式教学的沉闷乏味、枯燥死板,从而更好地理解幼小的“我”讨厌书塾生活,留恋情趣盎然的百草园的心情。又如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的心”一句中“眷眷”和“拳拳”用词之妙,笔者用投影仪投影了配图诗《游子吟》和司马迁《报任安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一段,辅以背景介绍,使学生深切感受游子出门时母亲的那种不尽牵挂、无穷眷恋、意恐迟归的深情厚意,以及司马迁惨遭腐刑犹心系国事、竭诚报汉的那种沉痛而又坚韧的赤诚之心,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教学效果显著。至于上述优秀传统典籍所反映出来的古人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则更是学生写作中可以运用正反两面的生动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能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来扩展涵盖、深化课堂的地方还很多,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在语文学习中大有用武之地。

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探索,已初有收获。在笔者进行实验的班级中,不少学生对语文课有了新认识,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信心倍增,课堂上气氛活跃、思维灵活、反应积极。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整体作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笔者辅导的学生中,四位同学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十五位同学的习作发表于省市各级报刊上。

                          (此文获江苏省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发表于全国中语会论文集第十卷)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