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例谈新课程语文教学
        ★★★
【字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例谈新课程语文教学
作者:朱军    文摘来源:吴江市北厍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4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时空,是显示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懂得课程,是属于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教学改革,重建着课堂教学,积极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化,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新课程屏弃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就我一年多的尝试而言,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其一,对老师而言,教师要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其二,对学生而言,学生也要改变过去只一味被动学习的习惯,将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依靠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主体,展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独特性。
  其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上面两点,就必须将教师和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将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学生,还给学生应有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条件、情境和氛围,需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有效思维和积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将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利用、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列的尝试,下面仅以《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的教学为例进行简要的叙说。
  一、课前工作。 
  1、对教材的把握。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文的选择乃至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有必要了解新教材的编排思想,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同时要研究单元教学目的和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把握教材重点,发现教材特色。《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所在的单元是“爱国情怀”,很明显,编者在这样的单元中安排这样的课文,目的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而且,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结构和内容都相对教容易,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只要作简单的引导即可,而将更多的思考交给学生。
  2、学生情况的分析。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为更好的体现这一理念,首先要考虑学生平时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老师全面的了解学生,从而能设计适当的学习目标及达到目标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老师做出适当的引导,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二、简要过程。
  1、检查预习,交流材料。
  提问: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整理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表达出来,看哪一组搜集的全面、以及表达的流畅?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搜索资料的能力,概括整理以及表达的能力)
  2、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考查学生的朗读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各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并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怎样表现主旨的?
  (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4、质疑。
  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后将难以透彻理解的问题提出,并相互解决,老师只做了一些引导。学生存在的疑问如下:
  a、为什么引用美国海军次长的话?
  b、文章前四节叙写钱学森学习生活的部分是否多余?
  5、设置情境,感受课文。
  播放《我的中国心》音乐,在音乐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洋溢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6、写作练习,生发联想。
  学生课后再读课文,联系本单元,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对“爱国情怀”的感受。
  在以上的过程中,我作了一些适当的引导,设置了一些情境,促发学生思考,而将更多的思维空间、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体现学生应有的主体性。
  这就我教学过程中的尝一点尝试,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