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敲响生物入侵的警钟
          ★★★
【字体:
敲响生物入侵的警钟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敲响生物入侵的警钟

 

  生物入侵步步进逼,2002612日《青岛发现不明"植物杀手"绿化带有"灭顶之灾" 》:一种不同于“薇甘菊”的未名“植物杀手”近日在此间被发现并迅速蔓延。该“植物杀手”最早出现在此间四方区的北岭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这种未名“植物杀手”宛如一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灌木丛上,使原先的植被花椒树看上去踪影全无,有的已经死亡。另外,许多松树亦遭其袭击,树叶开始枯黄。时隔一日,此间其他市区的一些地方亦相继发现了同种“植物杀手”,使当地的绿化带面临“灭顶之灾”。这种“植物杀手”的出现,引起了青岛市园林环卫部门和林业局的高度重视,他们采集了标本请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进行鉴定。经认定其并非原产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但就其蔓延之迅速,以覆盖扼杀原有植被植物的“作案手段”来看,与薇甘菊极为相似,青岛市林业局的专家为此正在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以尽快确定治理办法。

  朋友,在眼下正在进行的亚洲杯足球赛上,您是否注意过足球场上的草坪吗?这些碧绿可爱的草坪,说不定正面临着潜在的生物入侵问题呢。据调查,半数有害生物系人为引进。目前山东省已发现了凤眼莲、车前属等15种外来入侵生物。我国因几种主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每年即高达574亿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生物入侵现象也日趋严重。

  生物入侵就是外来物种入侵并打败当地物种,反客为主,导致当地生态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欧阳贵明告诉记者,大部分外来物种入侵暴发后,生长难以控制,其结果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农业、林业以及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如江西省发现入侵的豚草、空心,严防有害生物入侵莲子草、水葫芦等,农田、路边、水塘、河溪到处都是,长势特旺,对农业生产负面影响巨大,其花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林业生产中,松肖氏松茎象、湿地松褐斑病、奈李细菌性穿孔病,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据统计,我国有外来杂草107种,主要外来害虫32种,主要外来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国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就需要4.5亿元,每年用于防治松干蚧、松材线虫病、湿地松粉蚧的费用也达1亿元以上。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国每年损失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失1300亿美元,南非损失800亿美元。

  专家们呼吁,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狙击生物入侵的意识,农林植保部门和科技推广部门要把入侵生物物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险程度、清除方法等用挂图的形式向群众讲解,严禁从国外旅游、探亲直接带回生物物种。要加强监管,成立跨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工作组,对引进物种进行严格审核评估。要充实力量,加强检疫工作,要提高检疫部门人员素质,配备检查设备,增加必要经费。要加强科学研究,保护入侵者的天敌。国内生物引种,也应评估,以防区域入侵。

 危险就在身边

  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在亚洲杯足球赛热烈进行的同时,我们的检验检疫人员也正严阵以待,严防外来 外来生物,是朋友还是敌人?在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鱼”常将误入水中的动物在短时间内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将误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称其为“皮拉尼亚”,意思是“割破皮肤的”,印第安人常将其牙齿当小刀来用。有害生物随人员设备流入国门。哪怕一只苹果、一朵鲜花,也要仔细检查。

  最近,有一种草引起了山东省农业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这种草的繁殖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一株草产籽量可达7万—10万粒,种子随风飘扬100多公里,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和排斥作用,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被奶牛取食,引起牛奶品质下降,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就是在许多地方让人谈草色变的害草——豚草。

  豚草,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艾叶破布草。原产于北美洲,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专家列为可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撂荒的世界性危害草。

  2001年,有人在济南市近郊路旁发现一种无名草,长势凶猛,身长达3米,每平方米竟有100株,严重影响农业作物生长,后经鉴定,发现是豚草。随后济南市有关部门对它进行了剿灭,才没让它在山东省长成气候。

  714日,山东省、济南市农业部门在济南市近郊组织了一次豚草灭除统一行动。按照农业部的部署,我省10个县市已陆续开展了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据调查,目前我省外来入侵生物除豚草外,还发现了凤眼莲、车前属、大米草、美国白蛾等15种之多。

形势日益严峻

  近年来外来生物入侵的警报频频传来。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一直未进行过全面系统 的调查,外来入侵物种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

  外来入侵物种283个一半以上源自美洲。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的红灯在全国各地频频闪亮:

  20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进的水葫芦(凤眼莲),在滇池疯长成灾,导致其它水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治理难上加难;

  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为引入四川养殖,结果在泸州等地形成田间自然种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农作物,对当地水生贝类、水生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为摸清外来入侵物种在中国的底数,中国从200112月开始,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中国历史上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在全国展开。调查范围涵盖陆生、水生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终于摸清——

  本次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包括微生物19种,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70种,水生无脊椎动物25种,陆生无脊椎动物33种,两栖爬行类3种,鱼类10种,哺乳类5种;其中一半以上是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外来入侵水生植物位居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入侵物种中最大来源地为美洲,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其它来源地依次为:欧洲(70),亚洲(32),非洲(26),大洋洲(2)。这说明,美洲的物种较能适应中国的生境,美洲来源的物种成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可能性最大。专家提醒,在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中,要特别关注来自美洲的物种,严格评估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和入侵性。

  直接经济损失惊人 间接经济损失更大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徐海根博士告诉记者,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外来病虫害和杂草对农林牧渔业、交通等行业或人类健康造成的物品损毁、实际价值减少或防护费用增加等,后者是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造成的经济损失。

  分析和计算表明,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98.59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160.0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47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87亿元,人类健康29.21亿元。以物种论,美洲斑潜蝇、豚草、褐家鼠、烟粉虱、温室白粉虱、紫茎泽兰造成损失均在10亿元以上,是危害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外来入侵物种。

  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1000.17亿元,其中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998.25亿元、0.71亿元和1.21亿元。

  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每年1198.76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入侵者进入当地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人类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微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困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岸滩涂……

  多年来在许多大中城市的花草虫鱼市场颇受青睐的一种观赏鱼——食人鱼,对我国渔业造成巨大潜伏危害,遭有关部门无情封杀。

  蜗牛曾经一度是一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然而,失去经济价值的蜗牛在被遗弃后,如今却在南方的山林中休养生息,没有了天敌,大量繁殖。 

  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外来生物入侵形势日益严峻。大部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后,生长繁殖难以控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环境灾害频繁爆发,给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和旅游业等造成严重损害。

  据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坏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我国,给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国家用于防治新近入侵害虫的费用约1483亿元,几种害虫和杂草带来的总经济损失达到5743亿元左右。不仅如此,还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

“引狼入室”仍在继续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吴雪珍说,如今已成为害草、害树的物种,当初很多是被作为优良品种引进来的,现在很多地方搞绿化,对引进国外树木花草很感兴趣,现在看来,应注意它们的负效应。这方面的教训应该吸取。

  专家指出,目前最让人

担心的,不是如何防治现有入侵生物,而是意识缺乏导致预防和防治无从谈起,“引狼入室”的故事仍在一天天发生。

  物种引进成为生物入侵的“主渠道”之一。在物种引进上,有的人认为“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专家警告,目前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来物种,不注意分析利用本地种,很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

为了经济效益和其他目的,农林、畜牧、水产等部门总是试图引进更多的生物品种,有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从福建大米草的疯长到新疆引进河鲈导致大头鱼灭绝,从小银鱼的泛滥到餐桌上常见的福寿螺为害稻田,莫不说明了这一点。

有意引进约占四成 认识滞后是祸首

  这些危害巨大的“海外一族”是怎样“入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83种外来入侵物种中,39.6%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49.3%是属无意引进造成的,自然入侵的仅占3.1%。而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为有用植物引进的。

  “这些事实昭示,对外来入侵物种认识滞后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因素。”徐海根博士分析说,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外来物种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认为外来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发掘本地的优良品种,而热衷于从国外引种,极大地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人祸: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人们并没有从外来物种造成的重大损失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增加防范意识,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帮凶”。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使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贸交流和旅游往来日益频繁,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大大增加。2002年,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在全国口岸共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310种22448批次,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1.5倍和3.4倍。

  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不当引进外来物种,是造成外来物种泛滥成灾的最主要原因。据中科院植物所的调查数据,入侵我国的有害植物中,有58%是为了食用、药用以及园林绿化、农业林业生产等目的引进的。

  1901年,水葫芦从原产地南美洲引入中国,被人们栽在水池里观赏,和人们相安无事。上世纪50年代,它被作为优良的青饲料,在全国推广种植,迅速扩散到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水网和云南滇池等地滋生繁衍。水葫芦很快就成为入侵地的优势水生植物,泛滥成灾:它的茂密植株遮蔽了阳光,夺去了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使许多原生物种消亡,它的疯长还阻塞了河流航道。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理水葫芦灾害的费用都在5亿元以上,仅上海市一年就要从水体中打捞出80万吨水葫芦。

  2002年6月,有关部门在海南省海口市首次发现危害椰子树的外来害虫椰心叶甲,一年后,这一虫害已经蔓延到海南省的12个县市,受害椰树达46万株,占全省椰树总量的6.6%。有关部门为治理椰心叶甲虫害已经花费了500万元。

  椰心叶甲虫害肆虐海南正是由于有人违规从东南亚引进棕榈科种苗引发的,这种小虫的飞行距离只有300米——500米,如果不是借助人力,根本无法飘洋过海抵达海南岛。

  外来有害生物每年造成的损失达574亿元

  它们或许是一群不速之客,悄悄溜进了我们的家园;它们或许是我们请来的“贵宾”,大摇大摆跨进了国门。今天,有害外来生物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我国繁衍扩散,由此造成的灾害日益频繁。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目前已有16种外来物种在我国形成严重危害,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公顷,农田面积超过14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已达574亿元,相当于海南省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些入侵物种还是新的疾病的病源,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例如,原生于北美的豚草,目前已入侵到我国15个省市区,每年一到豚草的花期,它的花粉就会导致花粉过敏症人群中爆发流行枯草热病。

  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更大灾难,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

  飞机草对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损害就是一个例子。海南岛地处热带,生物种类丰富,是我国生物资源宝库。但现在,只要是飞机草入侵的地方,其它本地物种就很难生长,原因是飞机草能产生有毒物质,使昆虫不敢食用,同时还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飞机草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海南后,很快就泛滥成灾,侵占了大量的农田,使海南岛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外来有害植物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有害外来物种已经入侵了我国大多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   

  外来生物入侵的恶果不仅包括造成当地居民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巨大破坏。

  今天,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所面对的主要威胁。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对外来生物是具有较好免疫力的,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华南地区泛滥成灾的薇甘菊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深圳,但由于当时深圳生态系统完好,薇甘菊并没有可乘之机。

  正是由于人类为发展经济大肆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扩张,才使得世界各地的生态体系都变得格外脆弱,也正是由于人类的经济交往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进入遥远的他乡成为可能,生物入侵便在这一个个可能性下不断地发生了。

  人类才是破坏生态体系的源头,是生物入侵的源头,也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源头。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因为,到了世界只剩下人类的那一天,生物多样性丧失将不再是诸多消亡物种的黄昏。

  入侵物种还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艾滋病都可以成为入侵疾病。人类对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垦,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中包括那些以前只在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比如多年前袭击刚果等地的埃博拉病毒。前面提到的三裂叶豚草,它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在美国约有20%的人受花粉过敏症的侵扰。我国国内虽然还没有大量的报道,但在国外的许多华人到美国后一两年内就会出现花粉症的症状。目前豚草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如果一旦大面积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这些,不论是疯牛病、口蹄疫、鼠疫病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恶性传染病,还是在美国声名狼藉的红蚂蚁,肆虐我国东北、华北的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森林害虫,以及堵塞上海河道、覆盖滇池水面的水葫芦都是“生物入侵“惹的祸。它们的危害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以致有人称它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癌变”。

  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入侵种

  “外来种并不是天生就是入侵种,在原产地它们一般都不是危害物种。玛瑙螺属的非洲土著种,除褐云玛瑙螺(白玉蜗牛)外,其它种数量都很少,甚至还是濒危种。”吴岷博士的介绍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在离开原产地后变得如此肆虐?

  “外来种大量发生不仅仅是因为当地没有天敌这么简单,实际上外来入侵种一般都具有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当地的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都是造成外来种迅速繁盛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张大勇教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外来入侵种的特点。

  比如凤眼莲属世界上有6-7个种,但仅有水葫芦一种具有无性繁殖能力,因此可以迅速扩大种群。紫茎泽兰借风力传播花粉,形象地被当地人称为“飞机草”,意指它像飞机一样到处扩散。多数外来种在原产地由于条件较为恶劣,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一旦遇到良好环境,即得以生长。虽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界的法则,但是外来物种的入侵通常都是人为帮助下不公正竞争的结果。物种入侵问题是我国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中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我国西部的生态系统都很脆弱,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对西部部分省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后认为: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物种,重建原始自然植被功能,无疑是降低生物入侵风险的良策之一。

是人,打破了时空限制

“缺乏天敌是造成外来种扩张的重要原因,但其引入却绝大部分与人类有关。生物入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物种本身无所谓‘有害的'还是‘无害的',入侵种也只不过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解焱博士认为,外来种入侵问题关键是人为问题。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然而近几百年间,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借助人的帮助,外来物种冲破天然的阻隔,远涉重洋到达新栖息地,繁衍扩散成为入侵物种。“是人,打破了时空限制,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原来物种千百年才能完成的入侵历程,得以在一夜间完成。”

中科院植物所韩兴国研究员如是说。

  入侵我国的107种植物中,有62种是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有意引进的,占了杂草总数的58%

  更有一些外来入侵生物是随着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它们作为“偷渡者”或者“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中。“船舶的压载水就是非常便利的顺风车”,国际海事组织中国项目专家张殿荣这样告诉我。长期以来,为了保持船舶的稳定性和航行安全,空载的船只都要注入大量的海水作为压载水,而压载水中所含有的海洋浮游生物也就随着船只一起航行,当船舶到达另一国家装货时,压载水里的浮游生物就随着压载水一起被排放到当地的水体中,造成了生物入侵。国际海事组织中国项目在大连进行的港口生物调查,就发现了4种非本地的藻类,其中就有能够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有毒腰鞭毛虫。

  防患于未然

  “现在人们一提外来种就谈虎色变,这是不对的。外来种并不见得都是坏事。”中科院植物所李振宇研究员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外来物种:“蔬菜水果多数是外来种,五谷杂粮中也不都是当地种。比如我们的红薯来自爪哇,玉米来自墨西哥,烟草来自巴西,橡胶来自东南亚,油菜来自地中海,向日葵来自美洲,还有芝麻、马铃薯、棉花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外来物种中真正能够形成入侵事态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解焱博士向我介绍了外来种入侵的“十分之一规律”,就是说所有被引入的外来物种中,大约有10%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繁殖,在可以自行繁殖的外来物种中又有大约10%能够造成生物灾害成为外来入侵种,这些外来入侵种虽然相对种类数量较小,但给世界带来的经济损失却是不可忽视的。解焱博士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早发现这1%有入侵趋势的物种,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外来种入侵最经济的途径。”

  解焱博士认为,食人鲳的例子就是及时制止外来种入侵的成功案例。当然,食人鲳的残暴习性让人们很容易将它和入侵联系起来,而更多的物种很难通过某个特征,来判断它是否能够威胁引入的生态系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陈兵博士正在进行的一项关于“生物入侵的生态学效应与生态安全“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根据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例如繁殖能力、适宜的生活环境以及在其他地域是否有入侵的历史等特性,建立物种信息库、早期预警系统,对引进的物种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对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来说,外来种很少能够形成入侵的规模”柏成寿认为,“保持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抵御外来种的入侵至关重要。”尽管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或多或少都有外来物种入侵,但是其中一些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到入侵。在云南和四川造成严重危害的紫茎泽兰,入侵的就是大面积退化的草场。这主要是因为在退化的生态系统中,一些资源被过度利用,而另一些则没有被充分利用。外来物种正是借助这些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而得到发展的。

  柏先生认为,造成目前入侵物种严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外来种的认识不足。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心程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外来种问题的严重性,并已将生物安全列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领域。

  在20025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被确定为新世纪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这表明人类已开始广泛关注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物种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不可一概而论。大自然自有其法,只有更了解它们,人类才会少一些盲目和愚蠢。

建立生物入侵预警机制

  前不久,北京有政协委员建议,2008年奥运会要防范有害生物入侵。一是与奥运会有关的动物入境。马术比赛的参赛马、伴侣动物、残奥会期间的导盲犬等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北京。二是奥运会期间有关的货物、设备入

境,在外包装材料中可能存在有害生物和媒介昆虫。三是花卉在入境时可能携带植物病毒。

  外来生物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对社会、文化和人类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飞机草”的蔓延使本地植物资源失去生存基础;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祸首”之一。

  山东省有专家建议,在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中,尽可能利用本地物种,减少引进外来物种。还要有效利用国际网络,建立生物入侵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为阻击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山东省充分依靠专家、群众,运用现代技术信息手段,及时掌握外来生物的动向和特点,确保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生物的铲除率达到60%以上。尽管外来入侵生物对山东省环境和农业尚未造成严重危害,但灭除成本高,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从基础工作入手阻击外来入侵物种

  有关专家呼吁,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及早防范——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管理。中国尚无有关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的专项法规,尽早出台《生物安全法》,对外来物种风险评估、预警、引进、消除、控制、生态恢复、赔偿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特别要加强农业、林业、养殖业等有意引进外来物种的管理,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录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增加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分析的内容。

  二是加强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能力建设。要做好潜在入侵物种的风险分析,特别要重视其对中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和环境影响监测,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的检验检疫方法和手段。

  此外,还要加强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有关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

  相关链接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路径:一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二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三是自然入侵,是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等媒介自然传播。

  新闻背景

  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目前,由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生物入侵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03年2月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也十分严峻。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一批已形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据估计,仅这些有害外来生物就使我国农业林业生产每年损失574亿元。

  入侵生物的危害

  入侵生物造成危害的原因:

入侵生物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入侵生物比本地物种具有更强的适应

性和竞争能力;入侵生物丧失原产地固有的自然控制因素,如天敌、环境的抵抗能力等;被入侵地缺乏控制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入侵生物造成危害的典型事例:

  破坏生态平衡: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加速物种灭绝:20世纪,在美国灭绝的鱼类中有68%与生物入侵有关。我国云南水域中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鱼类130种,其他鱼类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外来鱼类的引入是主要原因。

  毁灭农业生产:我国常见的庭院绿化植物葛藤,到了美国却像野马狂奔,迅速占领了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许多植物没有了栖身之地。

  影响国际贸易:一些防止生物入侵的贸易限制条款被一些国家用作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

  威胁国际安全:生物入侵曾经被用于战争,通过使用某种生物危害敌国的粮食生产,或通过传播疾病危害一个国家的安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