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 >> 八上二单元 >> 教案正文
《背影》教案设计15
        ★★★
【字体:
《背影》教案设计15
作者:未知    教案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教学目标:

一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 练习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

三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范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段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 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

强调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三 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给加线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四 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都应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结合课后练习)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结合课文练习七)。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意思)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意思。

六 理解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问: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七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了作者(具体内容由学生复述);扫除了文字障碍(字、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难点的突破。

八 布置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用老师指定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车站送别的有关段落,感受父亲的爱子深情;揣摩本文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对上节所学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 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1.“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是否表现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2.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是针对什么事情说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那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

3.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⑴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⑶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三 范读第六段后学生齐声朗读,回答问题。

1.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2.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3.“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怕父亲看见,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我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四 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 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在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多么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 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七 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

八 课外作业

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能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在作文本上。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