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上 >> 七上一单元 >> 教案正文
《童趣》教学评点
        ★★★
【字体:
《童趣》教学评点
作者:胡明道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2

《童趣》教学评点

 

 

    刚刚编发了本栏目第一期(2003年第5)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稿。在编第一期稿时,我当时想说的一句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轻一代语文教师的成长。读过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动于“姜还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体会这种新的语体,是又一新的问题。

    胡明道先生的课,从创设情境、入境发问——分工解读、合力释难——赏文解“趣”、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真正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以想见,在课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标签,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应景的摆设。在胡先生的教学案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很希望听到对本栏目以及所刊发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执教:胡明道

  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1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3  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y

    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5  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6  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7  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

 超标了。

      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8  张目可译为睁大

    9  可译为所以

      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10  (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

     (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11  书下有注释呀!

      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12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像雷声的意思。

      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

      (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y

    13  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在这句中你到了什么画面?③他的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14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15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16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师:这不是很无聊吗?)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17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18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19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20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21  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22  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23  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24  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25  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

    26  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27  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28  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29  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与教者的对话

      您能为我担纲的栏目写稿,我真是十分感谢!我想要问您的是,《童趣》作为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您是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的?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有的认为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理解,让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的主张让它为发展想像能力服务;有的认为这是记童年趣事的,可引发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增加语文学习的亲和力等等。但我却认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内核。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您说让学生体认作者情趣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这在一般意义上还是好理解的。当课程走向生本,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就是主张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这恰恰是您的教学所一直实践和倡导的。令我感到震动的却是,您强调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读文本了。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体认,这种意识上的觉醒,已经是文本解读的超越和提升了。那么,您是怎样将一种能力升华为意识的呢?

      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者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显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过程性。整节课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在与作者、编者、教师、同学进行对话中,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

    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先期策划中,教者(学长)要能创造性地先学一步,敏锐地抓住文本对于生命对话的价值内核,并在问题情境创设探究问题设计合作交流形式视野拓展链接等方面进行策划及预设。虽如此,在现场实施应对中,教者还要不僵守,不固化。如,在整合师生问题的过程中,能不露痕迹地加入了先期策划中的设问:到了什么这有什么意思等。同时,也机智地接下了先期策划中未设计的问题: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要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常常以一句话作为点拨或回应,如听到有小组一同学讲参观旅游景点的洞内石头时,我似乎无意地插言:“对,下雨天看玻璃上的水迹,都是想什么,像什么。”同时又能在巡回之中敏锐地搜索“反对”的声音,如听到有同学持“无趣论”,便鼓励他到大会交流。

      您很在乎教学的先期策划。而我,则更欣赏您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新的生成。这才是教学的全新创造。您教学的令人痴迷之处也正在于此。最后,就您自己的这一堂课,您还有要说的吗?

      由于教室太小,人太多 (72),听课教师塞满了走道,因而教师对小组讨论的参与、指导、了解尚有空白区域。加之学生手中无书本,复印文本临上课前1分钟发放,因而时间显得稍紧张,最后的无趣论应有情趣论辩论式发言尚不充分。先期策划中的自我评价一节,未能如期进行。如果在常规实验班教学,学生预先接触了课本,想来这一环节是可以完成的。

      再一次地向您表示谢意,尊敬的大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