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应该让孩子们出去走一走,但出了问题谁负责?”珠海市七中王树洪校长说。早在2002年珠海市的中学就没有春游了。现在是安全第一,许多学校都不敢拿学生的人身安全开玩笑。王校长分析说,安全、收费已经是春游的两大“硬伤”,搞不好就会被扣上乱收费的帽子。(见3月19日《珠江晚报》)
安全与收费成为学生春游的“硬伤”,许多学校也乐得“清闲”。然而,美丽的大自然如此诱人,而春游却如此“衰落”,令人心有不甘。“硬伤”不该是废止学生春游的理由。
教室里看不到春天的颜色,集体春游带来的快乐也是不能取代的,只要问一问学生,大部分同学对春游是很向往的。去年3月初,成都3000余名中学生向学校联名上书呐喊“请把春游还给我们”!
也许,不少学校还是组织学生春游的,不过,那多是变异了的“春游”:要么让春游变成“吃游”;要么让家长“陪游”;要么在学校里做游戏“模拟春游”……这些都不是学生想要的走进大自然的春游。
“硬伤”不是合理的借口,说到底,这是学校管理上“因噎废食”心理的一种蔓延,折射出学校管理层的懒惰和对问题的回避心态。
安全是一个问题,但安全并非不可避免。如果学校能做到科学组织和管理,做好与学生、家长的高度沟通,做好相关知识的培训,安全问题完全可以解决。至于收费,更加简单了,能不收的就不收;必须收的,只要将账目公布,完全可以取得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信任。
让孩子待在教室或家里,与“春天”绝缘,这与动物园的动物有什么区别?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人性化的角度,站在爱的教育角度,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当然,这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
“春天来了,郊外的油菜花开了,桃花也开了,风筝和鸟儿在天空自由地飞翔,然而我们,却被关在学校里,只能坐在教室里想像油菜花和桃花的味道”,这是成都那群中学生们联名上书的部分内容。对此,我们能假装听不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