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写作素材 >> 阅读正文
《做人与作文》人格篇--美文欣赏
          ★★★
【字体:
《做人与作文》人格篇--美文欣赏
作者:佚名    阅读来源:新浪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6

    人心的法则

  舒 婷

  为一朵花而死去

  是值得的

  冷漠的车轮

  粗暴的靴底

  使春天的彩虹

  在所有眸子里黯然失色

  既不能阻挡

  又无处诉说

  那么,为抗议而死去

  是值得的

  为一句话而沉默

  是值得的

  远胜于大潮

  雪崩似的跌落

  这句话

  被嘴唇紧紧封锁

  汲取一生全部诚实与勇气

  这句话,不能说

  那么,为不背叛而沉默

  是值得的

  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

  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

  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

  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

  假如能够

  让我们死去千次百次吧

  我们的沉默化为石头

  像矿苗

  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

  但是,记住

  最强烈的抗议

  最勇敢的诚实

  莫过于

  活着,并且开口

  1976.1.13

  赏析:

  本诗写于1976年,舒婷在动乱年代,挑着沉重的担子在路上艰难地走,她的心中生长着不屈与痛恨,她写下了《人心的法则》。在这首小诗中作者表达了必须抗争,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的道理。

  在诗中,作者用“鲜花”与“靴底”、“车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坚毅的“沉默”塑造成一个面容严肃而倔强的男子,以一种忠诚的沉默对抗“海浪”和“雪崩”的摧残,这样单纯而倔强的生活信条以及做人的准则的确能够震撼人心,让人不由得审视自己。虽然本诗写作的年代比较特殊,但拿到我们这个时代,仍然能让我们猛醒,记住:“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诺言的价值

  [美]托马斯•沃特曼

  杰弗逊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所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他常常为杰弗逊推荐一些书,或者为杰弗逊做一些杰弗逊要他做的事,呼来唤去的,从来没有怨言。杰弗逊在他面前很随便,他说杰弗逊穿着大人的衣服,其实是个小孩。

  有一年他搬了家,新年的时候他邀杰弗逊到他家看一看。杰弗逊答应了,可新年那天轮到杰弗逊在学校里值班,上午杰弗逊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听说杰弗逊值班,就问杰弗逊还能不能去,杰弗逊说下午过去。

  下午杰弗逊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同事来到学校。他见杰弗逊要走,就说:“您和我打一会儿网球吧!”杰弗逊说还有事,他说就玩一会儿。经他一说,杰弗逊有些手痒起来,就和他玩了起来。这一玩把时间给忘了,等杰弗逊从学校里出来,天都快黑了,他只好回家了。

  后来杰弗逊总想找个机会对朋友解释一下,可不知怎么搞的,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时间越长就越不想再提这件事了。心想反正也不是外人,何必那么多礼节呢,后来竟渐渐忘了。

  杰弗逊再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是有事要求于他。电话里他对杰弗逊很冷淡,杰弗逊问他怎么了,他说:“问你自己。”

  杰弗逊试探着提起新年里的那件事,他说:“你已经无可救药了,有那样轻率待人的吗?”他很生气,说那一天他和妻子推掉了所有的安排,只是为了杰弗逊的到来,从早晨到晚上竖着耳朵听每一阵上楼的声音,可最终杰弗逊还是没有来,之后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他说得杰弗逊脸上一阵阵发热。杰弗逊解释说他从来没有把他当过外人,因为以为他们距离很近,就在这件事上随便了。朋友说杰弗逊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为了让杰弗逊知道诺言这个很平常的词,他决定不再理杰弗逊。

  虽然杰弗逊记住了什么是诺言,但是他永远失去了这个朋友。

  黑酥油与白酥油

  鲍吉尔•原野

  我小的时候,曾祖母讲过一个故事,人死了之后,像旅行一样在路上走。走着,看到路口摆两碗酥油。一碗黑,一碗白。酥油白的好吃,细腻香醇。黑的粗粝,苦,酸。

  一人只让吃一碗酥油。白或者黑。曾祖母说,吃了白酥油,能言善辩;吃了黑酥油,发傻,嘴拙,只说实话。

  吃了酥油,人接着走。到达上帝的处所。上帝问:这一辈子你做了些什么事?

  吃白酥油的人把自己说得像英雄一样,全是好事。

  吃黑酥油的人也想夸赞自己,话到嘴边,全成了自我揭发。比如:骂人、偷过东西、嫉妒、不讲卫生等。总之,是一个很坏的人。

  处所的人大笑,吃黑酥油的人羞愧着,但没办法,黑酥油比药还厉害,说不出假话。

  我当时想,谁会那么傻吃黑酥油呢?曾祖母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忙说,孩子,那时你可别吃白酥油啊!

  我以为她说错了。我正期待着上帝惩罚那个吃黑酥油的傻瓜。

  “为什么?”我问。

  曾祖母说:“孩子啊,你在人间办的事,人家全都看见了。三尺以上有神明呀!”

  “他们怎样看见的?”我又问。

  “你别管了。记住,人不管做错了什么事,都能因为诚实而被原谅。”

  “后来呢?”

  “后来,吃白酥油的人的舌头被冻在西藏的雪山上,距今已经好几百年。吃黑酥油的人重新回到人间,他就是你哥哥朝克巴特尔。”

  朝克是我堂兄,显然这是曾祖母开的一个玩笑。那时我以为是真的。朝克巴特尔脸红,永远带着傻笑。一次我问,你吃过黑酥油吗?他笑,不说吃还是没吃,显然吃了。

  曾祖母是相信神灵的人,小孩也如此。长大之后,人们对这样的故事往往一笑置之。后来,我听到一件事,宛如这个酥油故事的现代版。

  有一个熟人,多年未见,已经荣升司长。某日闲聊,他说到达今日得益于一次考试。那是国内比较早的一次政府官员考试,各种题答完之后,他被最后一道大题难住了。此题30分,输赢定生死。

  ——“简述唐代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他懵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唐朝有什么水土流失之计,最后叹息,写道:不知道。

  发榜后,此题他得了满分。满分的答案就是“不知道”。而别的考生,疾书唐代植树造林之举,全零分。

  据说那次考试由联合国有关组织参与出题,观察官员的诚实。

  熟人说到这里,自谦拣了个便宜。

  我说,考试前你吃过一碗黑酥油,然后讲了这个故事。

  他大喜,连称诺诺。

  张开诚信的翅膀

  河古鹰

  炎威渐褪,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新秋。迈步在校园求学的大道上,徜徉于历经百年的林荫下,抑或是闲坐于暖阳普照的草坪中,看着路上急步匆匆的莘莘学子,耳闻新时代造就下的新气象,亲历美好当代的欢歌笑语,此情此景,大家陶醉了。陶醉于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迷恋在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乡村田园,更是被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所迷惑。

  当我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碧空云卷云舒时,不妨想一想,我们丢失了什么?在随波逐流,极享人生得意须尽欢时,我们忘了什么?

  诚信!

  不是它吗?看吧,当我们翻开冗至踏来的报纸时,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语,这是商诈;当我们走进庄严肃静的考场时,我看到了什么,是祖国的希望,时代的骄子用极不文明的手段谱写辉煌的华章,这是学诈;当我们翻开历史找到不可胜数的大捷战役,我们看到兵不厌诈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美曰:攻其不备战其不意!这是战诈;就是走近自己,谁又能保证自己屡不失信,一诺千金,没有人!这姑且称为己诈。

  毋须赘言,扪心自问,伏案自省,静观他人,遥望社会,我们发现“诚信”这个字眼,被无情地分割并再加工成为“伪诚失信”,这是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祖国辉煌发展下的一个悲剧。

  中古时代,便有“人无信不立”、“信,君子之道也;伪,小人之志也”的传世佳句。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经五千年旺盛不衰,为什么作为当代华夏子孙的我们当头之月不再圆了呢?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每一个有华夏血脉的儿女难道不为此汗颜吗?

  五千年的风风雨雨都走过了,再走一个,几个,甚至几十个,几百个五千年,我们又怎能走不下去。

  朋友,背起诚信的行囊,迎着秋风前进吧!

  漫漫长夜中,借助诚信的光芒,即使一个人走,你也不会寂寞,因为有它照亮你的梦乡;

  冥冥天际下,紧缚诚信的翅膀,尽管风起云涌,你也不会害怕,因为有它送你到最安全的地方;

  浩浩征途中,背起诚信的行囊,就算荆棘遍野,险崖跌宕,你也无须恐慌,因为它可以助你走向辉煌。

  背起诚信的行囊,张开诚信的翅膀,放飞诚信的信念,沿着朝阳镀金的金色航道,驶向理想的彼岸。

  诚信,昨日因有你,世界永不褪色;

  今日因有你,世界多姿多彩;

  明日因有你,世界将更加美丽。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虽然说气质可以变化,盖了棺才能论定人,那只是些特例。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态度的变化多,在现代多变的社会里也许更会使人感兴趣些。我们嘴里常说的,笔下常写的“诚恳”、“诚意”和“虚伪”等词,大概都是就态度说的。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年轻人也如此,却又加上了“天真”、“纯洁”种种幻想。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我们恐怕只能宽大些,卑之无甚高论,从态度上着眼。不然无谓的烦恼和纠纷就太多了。至于天真纯洁,似乎只是儿童的本分——老气横秋的儿童实在不顺眼。可是一个人若总是那么天真纯洁下去,他自己也许还没有什么,给别人的麻烦却就太多。有人赞美“童心”、“孩子气”,那也只限于无关大体的小节目,取其可以调剂调剂平板的氛围。若是重要关头也如此,那时天真恐怕只是任性,纯洁恐怕只是无知罢了。幸而不诚恳,无诚意,虚伪等等已经成了口头禅,一般人只是跟着大家信口说着,至多皱皱眉,冷笑笑,表示无可奈何的样子就过去了。自然也短不了认真的,那却苦了自己,甚至于苦了别人。年轻人容易认真,容易不满意,他们的不满意往往是社会改革的动力。可是他们也得留心,若是在诚伪的分别上认真得过了分,也许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又一个人路上遇见一个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说:“我要来看你。”这个人告诉别人说:“他用不着来看我,我也知道他不会来看我,你瞧这句话才没意思哪!”那个朋友的诚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华女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外国规矩》,说一位青年

留学生陪着一位旧家小姐上公园,尽招呼她这样那样的。她以为让他爱上了,哪里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国规矩”!这喜剧由于那位旧家小姐不明白新礼数,新过场,多估量了那位留学生的诚意。可见诚意确是有分量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西方还有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诚实也只是态度”,这似乎也是一句戏词儿。

3A Disk网络硬盘